消失的巴国王陵(3)
2011-01-26 09:29
椁室内的棺木长3.5米、宽1.6米,墓主人的尸体因为南方酸性土壤的原因已经腐朽得只剩累累白骨。不幸的是木椁腐朽后,墓室内数百方土塌陷的力量将白骨
椁室内的棺木长3.5米、宽1.6米,墓主人的尸体因为南方酸性土壤的原因已经腐朽得只剩累累白骨。不幸的是木椁腐朽后,墓室内数百方土塌陷的力量将白骨压碎成齑粉,使考古学者失去了很多可供提取的标本,一些可贵的历史信息就此湮灭。
而几天来在对12号墓的进一步发掘中,考古人员还惊奇地发现,除墓主人之外,这座墓葬中也有两人殉葬。其中一具骨架在棺内,为仰身直肢葬。另一具骨架较为凌乱,它位于墓室东侧的棺外,而且腐朽严重,怀疑为人祭。
此外,在椁室内的棺外四周及墓主人的身体上摆放着数百件铜、玉、骨、漆、陶质随葬品。虽然无法与湖北发掘的江汉诸国国君的墓葬相比,但也足以让见惯了小墓寡物的考古学家们兴奋许久。
这些随葬品整个环绕着墓室,乐器主要是摆放在墓主头骨的左上方,另外还有生活用的铜器,墓主身体的右侧摆放的铜器要少一点,主要是以陶器为主,胸口主要是几件兵器。铜器中既有过去巴国墓葬常见的柳叶形剑、烟荷包形钺等兵器及釜甑、鍪等炊器,还发现了许多代表墓主人高贵身份的玉璧、玉具剑、钲等随葬品。
历史上,巴人所在的这一地区并不产玉,近代考古发现也表明,在这一地区的墓葬中,玉器的出土也很少。正因为如此,在小田溪12号墓中能出土如此之多的玉器,实在令考古工作者兴奋。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墓主人胸口部位摆放的两柄玉具剑。
这两柄玉具剑颇为罕见,剑的剑首、剑箍、剑格等部位都是用玉制作,这种做法于剑的实用无益,更多的是凸显墓主的尊贵地位。剑身修长,达70多厘米,宝剑出土时表面因为经过处理的原因几乎没有什么锈蚀。发掘人员作了个试验,
用剑刃轻轻划过纸面,数层纸张迎刃而穿。从剑的形制和铸造工艺看应该是楚国的产品,至于它是因为贸易还是战争的原因出现在巴国墓葬中的还有待考古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来回答了。
经专家们统计,在小田溪墓葬群中,一共出土了四把玉具剑。众所周知,玉的质地绵润易碎,因此这些玉具剑实际上并非武器。在中国人看来,君子好佩玉。自古也有以玉比君子的说法。或许这些玉具剑的出现,也向我们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墓主人身份一定是非同一般。
“廿六年”铭文戈
除了丰富的随葬品,让考古学家们感兴趣的还有在众多随葬品上发现的刻画符号。这些符号以前在四川盆地各地也有陆续发现,被考古学者称为巴蜀图语,可能是战国时期巴国的文字。
这次发现了更多更复杂的巴蜀图语,多数用錾刻的方式刻于柳叶形剑、烟荷包形钺等兵器及甬钟等乐器的表面,另有少量见于铜容器的盖上。从图语的形状特征看属于较规范化的图案,有时几组图案相互组合成一个复杂的图案。这些刻画符号更接近于巫师阶层进行宗教祭祀时使用的宗教符号,可能与鬼神崇拜或祖先历史有关。其中有几组复合图案在象征巴人的“虎”上有一条帆船图案,船的两侧是陡险的山体,山体间还有云形图案,就很像是讲述巴人的祖先乘船从三峡溯游而上的历史。
转眼进入到2003年初春,这时针对小田溪12号墓的发掘工作已临近结束。从挖掘之初,对墓主人身份的判定就已经成为专家们所普遍关心的问题。于是,在综合墓葬形制以及墓葬内随葬器物的出土情况,专家对这座墓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断:
保守地说,墓主至少是一个非常高级的贵族,大胆一点,很多人认为就是巴王墓了。
历时4个月,小田溪巴人墓葬群的第五次考古发掘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摆在考古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依然艰巨,接下来就是要对那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进行整理,对陈家嘴遗址出土的这些陶器碎片尝试进行修复。在他们看来,前期的田野考古发掘虽然已经结束,但如果能尽快地将这些陶器恢复,或许会对陈家嘴遗址下一步地深入发掘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可以证实在此之前专家们的种种推测。
此时,小田溪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然而,考古专家们心中的热情却始终难以消退。虽然小田溪墓群的发现与研究为我们寻找巴国——这个迷失的王朝的历史开辟了一条小径,但又出现了更多的谜团等待揭示,要深入了解它的真实面貌,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工作者们不懈地努力。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