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上下五千年 >

史说汉字(四):隶行天下(2)

2009-06-29 11:3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巧合的是,它们也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发现的,出土地点与“喜”的墓葬相隔不远。家书上的字迹比较草率,似乎是怀着某种迫切的心情急速写成的,但字

巧合的是,它们也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发现的,出土地点与“喜”的墓葬相隔不远。家书上的字迹比较草率,似乎是怀着某种迫切的心情急速写成的,但字体却比“喜”的墨迹更接近于后来的隶书。那么,究竟是什么人留下了这两封家书?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字迹如此草率呢?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介绍说:那个家书是在秦统一前夕,有一个人叫黑夫,一个人叫惊,他们是兄弟两个,被秦人征兵了。征兵以后他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他说他们还要些吃穿不够用的东西,请家里更多地支持支持他们。在不断的征伐中,黑夫和惊的生活十分动荡。幸运的是,家中的母亲和哥哥最终收到了他们的家书。哥哥与两位兄弟的感情一定非常深厚,以至于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把这两片木牍作为最珍贵的陪葬品,永远带在身边。两千多年过去了,木牍上的墨色已不再浓重,但是那些在战争中急速书写的字迹,却在不经意间透露了汉字演进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规律:汉字一直有两种或者两系,有一种是比较正规的写法,有一种是比较草率的写法。草率的写法它往往是比较前卫的,往往通过比较草率的写法诞生出一种新体。一种新字体的产生漫长而艰辛,它不仅孕育在日常草率的笔法中,更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息息相关。黑夫和惊的家书简短而匆促,却在草率的笔墨间蕴含着隶变的潜流。在苍茫的岁月中,人们能否找到关于隶书更为久远的痕迹呢? 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一段记载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它似乎透露出一个特别的讯息。书中说,曾经有个临淄人发现了一处古墓,墓中放置的竟然是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位齐国君主的棺椁上隐约写有隶书的字迹。

“惟三字是古,余同今书。证知隶自古出,非始于秦。”齐胡公的时代要比云梦秦简早几百年,难道那时的齐国已经有隶书出现了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宁介绍说:隶书多少是有些简化的,中国的文字不是属于战国哪一个诸侯国的,它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字的一种延续,谁写字写快了,总是要有简化的。但是,这次发掘毕竟是郦道元辗转听来,棺椁上的字迹早已无从求证。而在“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春秋战国时代,最忠实继承了西周王朝文字传统的是建立在宗周故地的秦国,后世的隶书也是从秦国文字演变而来。然而,在云梦秦简出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再也没有发现一枚写有隶书的更早的秦国简牍,它们真的在时光的磨砺中销声匿迹了吗? 1982年1月,《文物》杂志上的一篇发掘简报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在四川青川县发现的一处战国墓葬群中,有一片木牍显得非常特殊。青川这个地方原来应该属于巴蜀的,就是说当时那个地方应该用巴蜀文字,可是实际上青川木牍上面用的字是秦文字。消失已久的秦国简牍突然在巴蜀出现,它能否带来我们期待已久的文字信息?这令文字学家激动不已。因为,作为战国时代的秦隶墨迹,它很可能会将隶变开始的时间进一步改写。那么,这片木牍究竟书写于何时呢?经过一番周密地考证,专家将木牍的书写时间定为秦武王二年,即公元前309年,这比秦始皇统一中国整整早了八十八年,比云梦秦简也早了几十年。有了简牍文字的证明,再辅以大量的兵器铭文、印文、陶文,隶变开始的时间已不仅仅是猜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赵平安介绍说:从材料说话,就是说把隶书推到战国中期,保守一点说推到战国晚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是有充分依据的。

《史记》记载,秦惠王更元九年即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此时的青川早已是秦国的属地。青川木牍上面的内容是属于秦的田律,秦打到那儿以后,用秦文字来推行他的法律。湘西小镇里耶,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是楚国的西大门和中原通往大西南的黄金水道,更是秦楚大战的必争之地。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一年后,里耶的官署档案上出现了秦的纪年。而与此同时出现的,是一场文字的变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龙介绍:楚国的文字跟秦的差别,比秦跟别的国家差别要大,比方这个“马”字,楚国文字就是画一个马头,就是画两跟鬃毛底下再画两道,北方基本上是把马的那个形状画出来了。今天,当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里耶秦简,面对简牍上特色鲜明的秦隶,那个历史性的谜题又一次摆在面前:秦王朝究竟是以小篆还是秦隶推行的“书同文”呢?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李斯等人上书建议由小篆来统一全国的用字,书同文用类似于后世的古隶来统一全国用字,它实际上是很早就在进行了。李斯是秦代的宰相这种很重要的位置了,但是小篆说不通行就是没有通行,它只不过是一种理想性的一种东西。

因为小篆它的构成是线条来构成的,去描画它就会很慢,从隶书开始我们就称为今文字,它就出现了笔画,笔画和线条的不同就是,它是有起有落,而且它有一个顺序,它书写就加快。在主观上想用小篆来统一,而实际上真正推行开去的真正统一全国用字的还是隶书。公元前208年,绵延了十余年的里耶秦简突然中断。在秦末的战火中,一个王朝的边城记忆随同丢弃的垃圾没入古井。两年后,秦朝灭亡。 一代帝王的宏图伟业在15年间灰飞烟灭,小篆如同帝国精心绘制的图腾,在秦王朝的背影中悄然远去。曾以辅佐之名匍匐在图腾脚下的秦隶,则因实用力量的推动而逐渐演变、生生不息。它从纷乱的战国一路走来,当改朝换代的号角再度响起,它将伴随一个空前开拓的帝国,抵达一座无与伦比的高峰。到了汉代隶变就慢慢地从量变到质变。汉隶延续至今,与秦隶相比,它彻底摆脱了篆书的盘曲圆转,字体扁方平整,横画蚕头燕尾、波磔鲜明,撇捺左右分张、起伏有致。汉隶承秦隶而来,作为成熟的隶书,它的特色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显现的呢?陕西茂陵,这座花费了五十年才建成的皇家陵墓,寄托了人们对两千年前大汉气象的不尽遐想。在尚未挖掘的地下,封存着一位帝王对盛世人间的无限眷恋,他以非凡的文治武功开创了一个雄浑博大的时代。汉隶,正是从这个时代逐渐走向成熟。这,就是汉武帝的时代。汉代前期是继承秦隶的写法,大概汉武帝以前那个隶书还属于古隶阶段,汉武帝以后慢慢地演变出新的隶体,就是后世所谓的八分。但是,这样的看法并非自古有之,在20世纪之前的漫长岁月中,石刻文字几乎是研究汉代隶书的唯一资料,根据这些资料,人们大都把八分字体形成的时间定在东汉中晚期。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发现改变了这个延续千年的结论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