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经》为何将舌、目、耳皆视为心之“窍”呢?
只要仔细、认真地考察《内经》有关心的论述后不难发现,心之窍分别为舌、耳、目,完全是以心藏神这一重要功能为其背景和出发点的。心藏之神有广、狭两义,就狭义神而言,心具有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正如《灵枢·本神》所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谋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是被公认为中医对心理活动过程表述最为准确、详细的经文,解读时要把握三点:一是心为狭义神(即心理活动过程)发生的器官;二是心在“任物”的前提下才发生了相应的心理活动;三是通过相应心理活动应当达到的最高境界是“智”。心是怎样“任物”的?“任物”是指心接受外界事物刺激(即感知相关信息)之后才能发生相应的心理活动,尽管人通过视、听、嗅、味、触等感官接受各种外界信息,而且人所感知的最高层次的信息应当是各种知识的综合与抽象,但是目之视、耳之听才是心获取外界信息进而产生心神活动之最关键、最主要的感知途径。
为什么将心神活动的最高境界定位为“智”呢?根据上述《灵枢·本神》的论述可以看出,心在接受外界事物作用进行相关心理活动后,必须对所“任”之“物”要有回应(即“应答”),即“处物”。此时处物有理性的“处物”,即对外界事物的刺激要有准确无误的判断,并制订出实施行动的具体方案。要有将理性认识付之于行动,即“处物”之实践,但必须保障行为的准确和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应该最优。只有结论正确,行为严谨,效果优胜才达到“处物”的最高境界,如此也才能称得上是“智”, “任物”之神亦为之“明”。“处物”行为可以是文字的,也可能是语言的,也可以是肢体活动方面的,这些行为全由心神主宰。
可见,无论是“任物”或者“处物”,皆由心神主宰,目之视,耳之听是“任物”的主要途径。“舌者音声之机”(《灵枢·忧态无言》),语言表达也是“处物”的主要途径之一。一个既能广博地“任物”,又能明智地“处物”之人,才被赞誉为“聪明”(耳之聪、目之明),就是因为其心主神及所开之窍的作用被发挥到极至的最高评价。
综上所见,《内经》之所以将舌、目、耳皆谓之为心所主之“窍”,完全是以心藏神为其思维背景下发生的。历代注《内经》者虽然对心所主之窍分别注释亦有一定的道理,但既缺乏为何将三者皆称为心之窍进行整体考察,也未将其与心藏神有“任物”、“处物”作用加以联系,那种将三者分别独立为解,似乎缺乏应有深度。只有将心之窍目、耳、舌与心藏神主“任物”、“处物”功用加以联系,其理、其义豁然。
(编辑: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