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的养生观――“法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乃长生之诀。”《太乐》说:“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疆为之谓之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情欲》说:“人与夭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人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法天地就是法道,又称为法一,亦称为得一、抱一、知一或守一,老庄认为这是养生最关键的问题,《圈道》说:“圈,道也,一也,齐至贵。”《论人》说:“故知知一,则复归于朴。”《大乐》说:“先圣择两法一(择弃也,法用也),是以知万物之情,故能以一听政者,乐君臣,和远近,说黔首合宗亲;能以一治其身者,免于灾,终其寿,全其天。”这种知一归朴,法一则寿的观点,是老庄养生之核心思想。《论人》对得一、知一也有反复的论,如“知神之谓得一,凡彼万形,得一后成,故知一,则应物变化,阔大渊深,不可测也。洲故知知一,则可动作当务,与时周旋,不可极也。”“故知知一,则若天地然.则何事之不胜,何物之不应。”等等。
老庄一派如此强调法一,其原因是: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有关养生、治国的学说纷乱繁杂,老庄派认为:“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抱一”,《辞海》注:“一指道,谓守道勿失。《庄子》论养生,也说:“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又说“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这种思想,后来就成为了道家养生的最高指导原则,故《抱朴子》说:“人能知一万物毕。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道起于一,其贵无隅。’,《仙经》不但说;“子欲长生,守一当明。”并谓《守一诀》“在邀仓五域之内,藏于玉函,刻以金札,封以紫泥,印以中章焉。”《守一诀》未见于艺文志,但类此之说,充分反映了道家中人对老庄法一养生说之重视。
杨朱的养生观-一“贵生”
杨朱学说的核心思想是“贵生”、“先己”。在《吕氏春秋》中,《贵生》、《先己》有专篇。杨朱认为,天下万物、名位权势,都不能和生身性命的宝贵相比,为了全性保真,决不能以物累形,若此而不知,轻重颠倒,询物伤生,无异随珠弹雀,惶论治国治家,这一养生观,《吕氏春秋》中亦见之,《本生》说:“人之性寿,物者扬之,故不得寿(扬乱也,乱之使天折也)。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贵生》说:“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一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乎他物乎。”这种倘若不利于生身,就是皇帝也不做的观点,的确也是杨朱的养生观。至于“贵生”必“先己”的原因,《先己》说:“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又说:“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音者不音于音于声,善影者不影于影于形,为天下者不于天下天生。”杨朱认为“贵生”、“先己”是养生治家为天下最基本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如果能人人贵生先己,不就可以个个咸登寿域了吗?这恐怕就是杨朱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