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中医养生之道:古人养生思想(2)

2009-04-24 11:5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杨朱曾见歧路而哭,其原因就是有感于“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文丧生。”其学说泊灭于众说之中,不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真正能摄身能保全自己的

杨朱曾见歧路而哭,其原因就是有感于“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文丧生。”其学说泊灭于众说之中,不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真正能摄身能保全自己的人还是不够多。孔子着意于挽救危局,其学说和杨朱不同,孟子是崇孔非杨者,所以他说“杨子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语含明显的贬意,这同杨朱一派造“东廓先生和狼”的寓言来反对墨子“兼爱”说一样,都是百家争鸣的一种表现。我们如因孟子之说而把杨朱看作为极端利己主义的典型,就很难设想在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下.竟会“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出现“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的局面。实际上“重生轻利、不以物累形”的贵生说和“凡事论本、律人先己”的先己说,也为丰富东方养生学宝库作出了贡献。《中国古代思想史》说,杨朱“他为了‘重生贵己’,对于纵欲任情性的行为是反对的,原因就是纵欲任情性反有伤于身,给自己的身体以损害。”反对纵欲任情性的观点也见之于《贵生》:“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尝味,害于生则止。在四官者,不利于生则弗为,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这种养生观,也是可取的。

墨子的养生观—“去害”

“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害之中取小,取利也,非取害也。”(《墨子》)这种凡事都讲究权衡利弊、害取利的原则,《吕氏春秋》中也屡见不鲜。《尽数》说:“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诉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甘大酸大若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身害矣;大喜大怒大夏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身害矣;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

在墨翟一派看来,养生之本在乎去害,人能去掉一切有害于生身者,也就获得了养生之真谛,此种害利观在《本生》中亦可见之:“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流逸不能自禁也),遁焉,性恶得不伤。”又说:“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命之曰招足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疆,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由重生故也。”这就是说,去害是养生之关键,若不懂得这个道理,不但不能毕其数以尽终其天年,贵富亦适足以为患,有时反到不如贫贱者可以无三患之害了。这一养十观,推崇者视为握要之术,《摄生总要》引陶真人养生丹诀说:“世言服灵丹,饵仙药,白日而轻举者,但闻而未见也。至于运气之术甚远,养生之道,人察气血而生,故《摄生论》云:“摄生之要,在去其害生者,此名言也。”《神仙传》“养寿之道,但莫伤之而已。’,“莫伤”两字,亦“去害”之互词。枚乘《七发》和苏东坡的养生座右铭“书四诫”,在养生学上均有一定影响,而其文源头,即秉之于以上“三患”说,可见“去害”一说在养生学上亦有其地位。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