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中医养生 > 养生常识 >

《儒门事亲》中的禅道融合观

2009-05-26 17:1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所表现出来很明显的道禅相融的观点,说明张从正临证不仅受到《内经》、《难经》、《伤寒论》的启迪,在很多的时候又能运用道禅二家的学说思想。

《儒门事亲》乃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张从正撰写,并经其门人润色整理而成。作者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人,约生活于12~13世纪。其学术上贯《内经》、《难经》与《伤寒论》,并宗法河间。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擅长用汗吐下三法,见解独到,超凡脱俗,被后世推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尊为攻下派宗师。

张从正所处的宋金元时期,此时战乱纷争,国家尚未统一,在学术上属于百家争鸣的时期。初唐时期,如贞观年间的黄老之学统治思想对此时还有一定的影响。本来道家的核心部分——道家医药与中医药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如道家医药包括医药、针灸、推拿、导引、气功,这些基本与现代的中医药学相当。而且道家学派的认识思想对张从正的“汗,吐,下”三法的提出也起了不少的推动作用。道家学派提倡以“静因之道治因”,并作为认识论的一项原则。“静”为虚静,“因”为因循,静虚以待,因而不为,谓之静因。静因之道认识事物,使心静如止水明镜而勿先物立。物立则应,物过则舍,摒弃任何主观成见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主张援法入道,因时制宜。张从正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又结合《内经》、《难经》与《伤寒论》并宗法河间,指出了“汗、吐、下”三法。《儒门事亲·凡在上者皆可吐式十四》云:“夫吐者,人之所畏。且顺而下之,尚犹不乐,况逆而上之,不悦者多矣。然自胸以上,大满大实,痰如胶粥,微丸微散,皆儿戏也。非吐,病安能出?仲景之言曰,大法春宜吐。盖春时阳气在上,人气与邪气亦在上,故宜吐也。涌吐之药,或丸或散,中病则止,不必尽剂,过则伤人。然则四时有急吐者,不必直待春时也。”这段文字深刻的体现了道学“无成势,无常形”,“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于合”的思想。同时在这种认知论的思想指导下,又提出了不可吐之种种情况。如:“故性行刚暴,好怒喜淫之人,不可吐;左右多嘈杂之言,不可吐;病人颇读医书,实非深解者,不可吐;病人无正性,妄言妄从,反复不定者,不可吐;……诸吐血、呕血、咯血、衄血、嗽血、崩血、失血者,皆不可吐。”

同时,“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于合”也体现在张从正的汗吐下三法不拘于药物,并运用“不药而药”的方法之中。张从正提出不药之药及服药畏慎的理论。创多种非药物疗法:情志相胜法,不药之吐法(包括撩痰法及旋转取吐法),不药之汗法(包括温室取汗及热浴取汗法),禁咒及水疗诸法(包括冰雪疗法、热水疗法、冷水疗法及饮水疗法)等。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