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化理论
气是指构成世界的物质本原,气的运动变化产生了世间万事万物,化有化生之意,是指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由无到有的过程。六气是气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指风、热、火、湿、燥、寒六种气候,是自然界各种气候变化的总称。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和变化,一方面它产生了自然界的六气,形成了万物生长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现象,都是在自然界正常气候变化的基础上产生的。方药中教授认为,有气然后有化,没有气就没有化。中医学中的气化理论是以气化的基本观点来阐述和认识人体的生理过程、病理过程、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的理论,它是中医学各种理论产生的基础,是中医理论之基石,是中医理论体系基本框架的主体和支柱。
方药中教授极为重视气化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深入研究气化理论的精神实质以及对中医理论产生的基础作用。作为《黄帝内经》重要组成部分的七篇大论,其立论依据及内容也是以气化的观点为基础。中医理论体系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候乃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根本所在。气化理论的精神实质是“太虚寥廓、肇基化元”思想,人的生命是由天地间正常气候变化而产生的,生命的产生是六气作用正常的结果,是气化的过程,那么作为生命体的各种存在方式,如生理过程、病理过程等也无疑蕴含着气化理论的思想,因此,我们以气化理论的思想可以认识生命,解释疾病乃至于治疗疾病,预防疾病。《五运行大论》中指出:“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中医学对各种“道”的认识,各种理论的产生,都是以认识自然、了解自然为基础,认识自然规律和本质,把认识自然气候变化和生命现象统一起来,把自然和人体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将疾病的病因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学、预防学等都归结到自然界这个大系统中,以大系统的规律作为形成生命这个小系统规律的基础,作为形成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