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宜慎
孙子的“慎战”思想是建立在他对战争的深刻认识基础上的。他认为,战争关系到军民的死生、国家的存亡,国家间一旦诉诸战争,经济上要承受巨大消耗,“兴师十万”,“日费千金”(《作战篇》),“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用间篇》);一味恃武好战,即使能在战场上百战百胜,也难免而致“费留”。所以,孙子淳淳告诫君主和将帅,在战争决策问题上,一定要“慎之”警之”,决不可单凭一时的喜怒好恶,轻易发动战争。否则,后果难以挽回。用药如用兵。兵凶战危,是一种关乎国家军民生死存亡的暴力行为。古代的医家看到,"药性刚烈,犹若御兵,兵之猛暴,岂容妄发!"(《千金要方•食治》)这是从“兵”与“药”的特性上说明二者都具有“刚烈”的共同特点,因此用药要慎之又慎。古人还从用药之法"贵乎明变"着眼,看到灵活多变的共同点。徐春甫《古今医统》指出:“治病犹对垒。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将之良;针灸用药因病而施治者,医之良也。”这是医家以用兵来比喻用药。《白豪子兵 》指出:"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这是兵家以用药来比喻用兵。显而易见,“兵”与“医”即使不像徐大椿所认为的同源,但也的确是相通相用的。今天看来,这篇短小的论述依然有着非常强烈的可借鉴意义。甚至可以称之为中医用药的典范。“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这句话是对魏晋时期服食以求长生者的总结。事实上也是如此,大量靠吃药乞求长生不老的人最终暴毙。就好像经常无端挑起战争的人,最终很难有好的结局。如今的电视广告上,各种补药铺天盖地袭来,试问,身体如何能够消受得了?
这在肿瘤患者的治疗当中是一个很典型的问题。化疗,放疗,和手术的选择。首先,是费留的问题,高昂的检查和医疗费用,贫病交加,多少农民兄弟抱病望而兴叹。再者,久病之躯,对于化疗,放疗,手术的身体损伤的承受到底有几何?
孙子主张“慎战”,但绝不是反对一切战争。他在两千多年前就深明战争是一把双刃剑的道理,指出“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所以他是基于对“用兵之害”的认识和思考,反对由于君主和将帅的轻率和盲目,无限制地发动战争,给国家和百姓带来无尽的祸害。作为冷静的、现实主义的兵家代表,孙子要求的是君主和将帅们在进行战争决策时保持克制和理性,而不是不切实际地要他们彻底放弃战争;他所追求的是限制战争,而不是禁止所有战争的发生。有时,治疗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手握处方的白衣天使们的适应症的把握有多严?扪心自问,有多少本可免却一刀之痛保守治疗完全可以康复患者被利益的趋使推进了手术室……
(责任编辑:素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