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民族的骄傲(3)
2010-02-25 14:14
1982年,电影《少林寺》一经上映,立即引起巨大反响,甚至轰动了国际影坛。观众遍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国内的观影人数就达到了5亿人次。在
1982年,电影《少林寺》一经上映,立即引起巨大反响,甚至轰动了国际影坛。观众遍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国内的观影人数就达到了5亿人次。在那个国内电影票价仅有1毛钱左右的时代里,电影《少林寺》竟创下了全球票房总额超过了1亿元的奇迹。一举打破李小龙、成龙的票房纪录。
电影的主要演员全部都是全国单项或多项武术冠军获得者。片中武打都是真人真招,不用替身演员,更无钢丝,弹簧等特技,真是名将汇少林,真功上银幕,这是电影《少林寺》获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初涉影坛的李连杰一夜之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人。而后,李连杰一发而不可收,接连拍摄了《少林小子》、《黄飞鸿》、《太极张三丰》等几十部电影,如今,他已经成为了继李小龙、成龙之后,第三位世界级的功夫巨星。
电影《少林寺》不但成就了李连杰,更在国内外掀起了一场习武热潮。
在《少林寺》放映之后,少林寺的所在地,河南登封地区一时间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所武术学校,并争相冠以“少林”之名,而全国的武术业余学校竟达到了万所之多。参加武校活动的群众约6000万人。
习武,成为了当时的时尚,无论大街小巷,城市乡间都能看到练武者的身影。一些武艺高超的民间拳师,也成为了人们追捧的对象。
此时,国家体委也展开了大规模的全国性“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征集拳法谱系;分类整理民间拳法、套路;并录制了70岁以上老拳师的武艺演练将近400小时。这些珍贵的资料,使我们在今天得以看到当年热闹的习武场面。
这一时期,国家先后完成了修订与稳定竞赛规则:制定并施行了分级的团体与个人锦标赛和多层次的群众性观摩交流大会体制;颁布与施行了裁判员、运动员、教练员等级制度。经过实验,散手运动搬上了现代竞技场,使武术在竞赛形式上更加完整。
武术从第三届全运会开始,只作为表演项目参加,但从1984年起,也就是电影《少林寺》公映两年后,很快就恢复了全国武术比赛,从第六届全运会起,武术已正式被列为比赛项目,也是至今,惟一列入全运会的非奥运比赛项目。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包括武侠小说、武侠电影开始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并相互影响,互为促进。特别是到了新世纪以后,国内外众多大师级导演纷纷涉足功夫电影,《英雄》、《十面埋伏》、《七剑》等一大批影片先后在全球掀起了追寻中国功夫的热潮。
2000年,由李安导演的电影《卧虎藏龙》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连夺“最佳外语片”、“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等殊荣,声名再创巅峰,该片在2007年当选25部“改变好莱坞”的影片之一。功夫电影,成为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最重要的题材,成为了中国武术文化继承、发扬、推广进程中无可争议的文化使者。在中国武侠电影的影响下,世界各地的中国武术爱好者人数急剧上升,教授中国武术的相关馆校、培训中心等组织的数量也在全球各地迅速增加。海外武馆,已经成为推广中国武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许多武术名师开办的中国武馆也多了不少洋弟子前来学艺。
武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土壤当中,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东西方文化间搭建起一座友谊的桥梁。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交流、碰撞,显示出勃勃生机,未来,中华武术这一拥有悠久历史的国粹将以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形式进一步走向世界,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