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丧葬,根据史书记载,闽、浙、赣等地畲民早期盛行火葬。据《闽峤輶录》和《永春县志》记载:闽东、闽南的畲民“人死刳木纳尸……乃焚木拾骨浮葬之”。浙江《龙游县志》说:畲民“葬者亦须停棺于野数年,然后举火烧化,贮以瓶而埋之”。江西《贵溪县志》也说:畲民“遭亲丧,舁棺至山麓火化之,拾其骨,请于主人求隙地葬,不起坟”。畲族的这种火葬习俗,既与古代频繁迁徙历史有密切联系,也与浓厚的崇拜祖先鬼魂观念有关。但随着他们迁居历史的结束,火葬习俗也随之消失。此时又受到汉族丧葬文化的影响,他们便“改其焚尸浮葬之习”,普遍实行纳尸于棺起坟土葬的习俗。
人死,畲语称“做老人”、“老人千岁”。畲族老人逝世,断气时就得移放后厅床上。死者床头需点一盏灯或一支蜡烛,畲语称“照眼火”,日夜不灭,意给死者借光,顺利前往“阴府”、“瑶池”。孝男和孝女每日三次给亲人烧“床前纸”,意给死者亡魂赴阴府时所需的茶水、乘船、坐轿等使用。入棺时还得把这些纸钱灰,包成一包装放死者衣袋里入棺。
长辈人死了,得连夜报丧,风雨无阻。远路的亲戚接到报丧时,要煮点心蛋面给报丧人吃。报丧人要把点心吃光,不得剩余,否则犯忌。若是母亲死,要专人先到母舅家报丧,这叫请“后家”。需等他们到后才能入殓。娘家人前来奔丧,孝男孝妇头戴白帽,身穿麻衣,脚穿草鞋或鞋头缝一块白布的旧鞋并准备草垫或棕衣放在大门前等候母舅等人的到来。娘 家人临门时,孝男孝女跪地哭迎,经母舅等上辈人伸手扶起才能起来,再引导娘家亲人给亡母吊唁。
邻居得送香纸祭奠,至于送火柴、报丧、做坟墓、找棺木等都由邻里帮助,叫“助丧”,不需支付工钱。
入殓前要给死者换穿寿衣,先得由孝男用秤把七重或五重的衣裤称过,记清量,并点燃香火,在衣襟边烧个洞为记,然后由孝男向天地哭叫:“阿父啊(或母啊)!你衣服共七重几斤重,衣襟做了记,莫穿错。”而后给亡人穿衣。老年人逝世的穿着:女性仍然头戴“凤凰冠”,挂银耳环、穿青蓝色踏轿衫和裙,捆月白腰带、扎脚布、穿单鼻布鞋入棺。男性则多穿蓝白色半长衫、长裤、双鼻布鞋头青色帽环。若死者有上辈人或父母健在,死者还得披麻带孝,在鞋帽处缝一块白布。若父母早故,已墓葬了,则死者可头戴红顶帽,否则只戴帽环入棺。
对生前有奏名的人(即学过巫师)逝世时,先不准子孙啼哭,应请本民族巫师行“报终”礼,立一香炉,点上三支香二支烛,由巫师念咒,意为帮助死者收去生前所带的阴兵,给死者布好“罗城”保护。然后把尸体停入厅床上,方准开声哭泣。入棺时,死者要头戴宫帽,身穿青色或蓝色道袍。道袍的前胸后背有太极八卦。入棺时还得把死者生前用过的“法印”、“牒身”袋挂在脖子上和马鞭、芴等一起放入棺内。这时,巫师念咒,请神来为亡人超度,摘去“奏名”衔才可盖棺。盖棺后,孝男孝女孝孙等双脚跪地,跪越巡棺,从左至右,不得越过棺材头,连续巡跪三遍后才可出棺,抬到山上埋葬。富家墓葬,穷家土葬,待三四年拾骸放在陶翁内,再择吉重新墓葬。
在民间收藏的《图腾画卷》中对其远祖盘瓠死后的殡葬,形象地记述了畲族传统丧俗。畲族相信人死后有灵魂。要给死者念经超度,孝子孝女披麻带孝守灵,给死者棺木盛殓,土葬,葬后修坟,使死者的灵魂归土安息,护佑裔孙。这一丧俗沿续至今。
死者子女要去河里汲水,凡男性,顺流汲水,意为男居在天,即在上,若死者为女性,则逆流汲水,意为女居于地,即在下。取水回来稍加温,由孝男或孝女帮助礼生为死者抹身、剃头、梳发、穿寿衣。寿衣件数和质量视各人经济条件,但在数量上必须男单女双。有的挑选死者生前惯用的生活用品入殓随葬。随即举行入殓仪式,把尸体置入棺木之中。
畲族人死后要做斋超度,为死者设立灵位,有的用纸扎灵屋、马和钱币等为供品,请和尚,亦称斋公(迷信职业者)和八音乐队,念经做斋,超度亡魂,引入天国,使死者安息,并寄托亲朋的哀思。一般做一昼夜,多则三天三夜。
做斋毕,翌晨起棺送葬。墓穴需事先请风水先生选择,由壮汉挖好水平洞穴。出殡时,备三牲大祭,邻里老少多来向死者作最后的告别。送葬队伍,以放纸钱举帐幡、和尚、乐队为前导,随后由孝子孝女及亲属护送棺柩,后续为亲朋邻里。送一段路程后,亲朋邻里另找小道返回,避免邪鬼跟随。其他人员送棺柩至墓穴安葬。葬毕,丧家宴请亲朋,以示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