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死者灵魂升入天国需经七七四十九天的传说,要做七。去逝后每隔7天,孝子们要在厅堂灵前拜祭、追思。丰顺县潭山凤坪村畲族有做“田孝”之俗。即当上辈长者去逝的“头七”当天,举家孝子披麻带孝,身背谷箩,携带白布或麻布片和谷粒,到先人耕种过田地、山林去分别插上白布或麻布片,撒上少许谷粒。以示先人所开创耕种的田地、山林的四址、界限,后人已继承,另则表示思念之情,不忘先人养育之恩。直至第7个7日,祭后焚烧灵屋和灵牌,俗称谢灵。谢灵后,整个丧事始告结束,把其归入宗祠内祀奉。
其中,有的因原墓穴不合理想,或当时找不到理相墓穴,而临时安葬者,一般在三年后择吉日起棺,捡拾先人骨骸装在陶制的金罂之中,另择风水好地作第二次安葬、修建墓地,俗称“二次葬”。
畲族人几享年50岁以上死者为寿终正寝。整个丧葬之礼与婚礼场面同样热闹,俗称“老喜丧”。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溪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唱《买水歌》。唱完。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舀水时,死者是男,要舀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居地。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炉上暖几分种,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死者不论贫富,衣着要新,旧衣和有口袋的衣服以及钱、米和有文字之物不能装殓。死者着黑色衣服,衣服有单、夹与棉的不同,穿衣以重数计算,一般上身9重,下身3重。女性则戴上结婚时竹制的三角形头冠。衣毕,为其理发(一般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这个过程均伴哭歌。死者梳穿戴完毕,从卧房移到后厅。用两条板凳、四块木板、一张草席为死者支起一张“灵庆”。而后,用炉灰裹成10个小粽子,缚在一枝桃枝上,放到遗体的旁边,人殓时扔到河里。有“祖图”的畲族村,遇上50岁以上的亡者,在其厅堂悬挂“祖图”3天。吊唁死者,打破哀伤寂寞的局面,增加“红也喜事,白也喜事”的气氛。死者装殓时间要择海水涨潮时分,忌讳“重丧日”和“三丧日”。装殓时,丧女哭唱《落棺歌》。畲家报丧时,报丧者反穿衣服,引人注目,奔丧者哭唱《思亲歌》。
古时,畲族每个人都有一个讳名行位。男人死后,孝男要向族长讨行位。女人死后,孝男要向母舅讨行位。讨位时,孝男手端托盘,内点蜡烛一合,放米酒两杯和缠有红纸的鸡腿1对走向母舅桌前,双膝跪地,高举托盘唱《讨位歌》。做阴功德是畲族超度灵仪式。做阴功德时,在丧家厅堂布置起“师爷间”,仪式由畲族巫师执行。
丧葬各地畲民都非常重视。但由于贫富差别,因此,丧葬仪礼就有简繁之异。简单的,人死后,孝子到河边烧些纸钱,“买水”回来,洗净尸体,更衣入棺,请人“开路灯”,意谓请死者魂归祠堂,然后行柩山上挖穴埋葬。有的人死后,陈尸在家二三天,俗称“摊尸”,等待死者是否还能起死转生,过后在山坡挖穴,称“土塘”,将棺柩推进去,洞口封以石块,葬礼就告结束。这种简约的葬礼,多属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而富有人家,往往尸体入棺后将柩停放家中,守丧二三年,方行举葬。不仅丧事大操大办,而且还有数不清的繁文缛节。但就畲族丧葬的一般仪式而言,大致有人死报丧、净尸入殓、出殡落葬和超度亡灵等。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