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维吾尔族丧葬】驱鬼避邪,唱歌赎罪(2)

2009-07-21 11:0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换哈达是周年祭奠之后,人们祭奠、悼念和缅怀已亡祖先的一个主要方式。人们把新枝紧挨着原来的枯枝栽下去。正因为是这样,在禾田、喀什等地的坟丘

换哈达是周年祭奠之后,人们祭奠、悼念和缅怀已亡祖先的一个主要方式。人们把新枝紧挨着原来的枯枝栽下去。正因为是这样,在禾田、喀什等地的坟丘上都有一簇枯木,构成了荒凉、凄惨、悲哀的景观。许多枯木上还系挂着千万条经过风吹、雨打、日晒退色的布条,它们在戈壁上的劲风中不住地狂飞乱舞。有的枯木上悬挂着或用木刻或用布做的三角形“符”,还有牦牛尾巴、塞满麦草的羊皮筒等也在风中抖动着,更增加了悲凉而神秘的气氛。

维于尔民间在超渡亡灵的伊斯兰教仪式“纳玛孜“结束后,将尸体抬往墓地之前,还有一个把死者一生的“罪过”象征性地卖给活人的小小仪式,也可称做“赎罪”仪式。买死者罪过的人往往都是有智能障碍的残疾人、流落此地生活没有着落的异乡人、或当地好逸恶劳的懒汉。

因为,按照民间流行的赏善惩恶,因果报应的观念,任何一个正常人是不愿意把别人的罪过接受过来自己背负着的。 “撇日希台”

维于尔民间认为,把尸体放入墓穴填进7坎土镘土时,死人必然复活,回答“撇日希台”即天仙的审问。能否正确回答冥间的审讯事关重大。正确的回答是:我是安拉忠诚使者的臣民,是穆罕默德的信徒,我的信仰是《古兰经》,我的圣行是每日的五次礼拜等。要对答如流,证明自己是虔城的伊斯兰教信徒。

根据这一信仰,在有些地区的葬俗中,当尸体就要放入墓穴时,人们把写有标准答案的纸放在死者的胸口,或将那张纸做成一面小纸旗,插在墓穴的西壁上。因为死者的脸是朝西侧着的,让他随时能看到答案。在有的地区,凡参加葬礼的人都要对着一个小土块儿念诵正确答案,在墓穴就要封口时,死者的长子或其近亲将土块儿收集起来倒进墓穴,认为这也有提醒和帮助死者正确回答问题的作用。

在维吾尔民间的葬俗中,把死者埋入坟墓之前,有给死者的一生作一个口头“鉴定”的习俗,这是普遍流行的,但具体作法各地也略不同。在天山以南的和田、喀什等地,下葬仪式一结束,死者的长子或其他至亲便问主持阿訇:“我死去的父亲或某某是怎样一个人?”阿訇便含出一连串套语,中心意思就是证明死者是个虔诚的穆斯林。

在有些地区则不是问阿訇而是问参加葬礼的众乡亲,“鉴定”的民主气氛相当浓,人们七嘴八舌,从各自的角度评价死者。有的说他(她)一生为人很正派善良,从不做恶事;有的说他(她)一辈子都很勤劳、廉洁,从不侵吞不义之财;有的则说他(她)是好穆斯林,从不耽误每日的五次礼拜,颂扬他(她)的功德和善行。

对于个别印象“不好”的人也不过是评价不高而已,但评价的侧重点要在奉教的表现上。对死者“鉴定”之后,其儿子或其他男性至亲还要讨众人的“热阿孜”。

“热阿孜”一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表示“满意”、“情愿”、“详解”等意。由死者的儿子或男性至亲当场问死者生前有无欠大家的债,这也是维吾尔葬俗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为了让死者安息。

维吾尔民间在死者去世当日、3日、7日、20日、40日和周年时要进行祭奠活动,维吾尔语称作“乃孜尔”。

其形式是宴请乡亲做“杜瓦”即祈祷,请阿訇诵经等。在所有的闰祭活动中,周年祭最为隆重。祭奠中的饭食就是用大块的牛羊肉做成的抓饭。饭前饭后,都要做“杜瓦”即祈祷诵经,并向亡者的家属表示慰问。在城市里,除抓饭外还有其它食品,如糖、干果、糕点等摆事实在桌子或餐桌上。

祭奠活动中不饮酒、不高声谈笑,在室内也不播放音乐,整个场面从始至终都是肃穆的。凡来参加乃孜尔的来客都带礼物,按传统惯例,有三个以上的大白面馕、砖茶、方块儿糖、白布等。如果那一天被邀请人有病或因急事不能来,事后也得准备一包礼物,走这个礼补这个情。年祭之后,一般不再举行乃孜尔了。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