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28日,南京云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把一件复制好的明代万历年间的龙袍送到了它的发源地北京定陵。
这件龙袍名叫织锦金寿字龙云肩通袖龙栏妆花缎衬褶袍,南京云锦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才把它复制完成。与一般龙袍不同,此袍宽身大摆便于运动,显然不是皇帝在正式场合穿着的正装,也许是一件靓丽而潇洒的“休闲服”。根据出土资料记载,这件龙袍织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八月廿三,而第二年万历皇帝就去世了,他生前可能没来得及穿上这件龙袍。
三百多年后,包括这件龙袍在内的600余件明代的丝织文物在北京十三陵的定陵出土。这些出土时还美丽光鲜的丝织锦缎一接触空气,就逐渐色泽晦暗,组织腐朽,亟待通过复制加以抢救。
这件精美的云锦名字叫孔雀羽妆花纱龙袍料,它的主人也是明代的万历皇帝,我们今天之所以可以如此近距离地欣赏它的华美,是因为南京云锦研究所从1979年开始,用了五年的时间成功地复制了它,这是我国第一次用传统的丝织工艺真实再现古代丝织品的原貌。而之所以能够承担复制任务是因为这些出土的龙袍以及锦缎当年都是在南京织造而成。
那么这些已经埋在地下600多年的文物如何重新焕发了光彩?几近失传的云锦织造工艺究竟有哪些奥秘呢?
今年74岁的王道惠是1979年复制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她也是云锦研究所成立后招收的第一批学员。
王道慧介绍说:这个纹样正好就是衣袖,就是龙袍的衣袖,是一条龙。这是叫拷贝,就是拷贝纹样,也叫临摹纹样。
第二步工作叫分析。当时就是这个盒子里面的东西。利用一个读数显微镜,就做几个工作,小的这叫放大镜,这放大镜就是看这个里面的一个公分多少根。一公分多少根这个数,这个读数显微镜主要是看这个金线的粗细多少毫米,它里面有一个刻度,当时复制东西就是这点资料,也没有什么先进的。图案纹样的临摹结束后,最重要的就是颜色的确认。
此时文物的颜色已经完全褪去,那么如何恢复四百多年前的颜色呢?
王道慧介绍说:这个部位是由三道织造的一种组织表现出来的。那就说明这个纬线是三个颜色,不是一个颜色,就是这样的,一个部位一个部位推敲出来的,把整个这一件袍子我都推敲出来以后,但是推敲出来以后,我知道这个龙它整个是一个颜色。那我要表现几个颜色,有蓝龙,有黄龙,有红龙,那怎么办?
此时他们想到了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明代文物。据故宫的专家介绍,作为皇室用品的许多颜色都是固定的,可以通过别的文物上的颜色来判断龙袍上的颜色。而故宫博物院也给了他们大力的支持。
从开始临摹图样到把与袍料有关的资料准备好,王道惠在北京整整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这些资料是王道惠在北京期间所作的,在这个过程中,她还把袍料每一个局部的尺寸也都详细地作了记录。这种最原始的办法也是在为最后的织造过程作详细地准备。
王道慧介绍说:拼接起来我这里是多少梭,那么那边部分还是织多少梭,而且那个颜色要给它对起来。我这里都给标好,这样它织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你这里怎么织,一公分每一公分每一公分都要连上,你看这个上面开始织的时候,这个上面都有这个样本,上面都有标记你看。一公分一公分的。
带着两个多月努力的成果,王道惠回到了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