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一只树条编成的篮子不经意间被涂上淤泥,又在不经意间经火烧烤,居然变成了可盛物的容器,先人们对此无比好奇,把泥巴捏成自己想要的形状再烧烤成器,他们终于有了第一个蒸煮储存食物的器具——陶器。6000年后,中国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瓷器大国。
现在人们制陶的电动工具,很容易使人忽略今天的制陶工艺包含着史前人类的智慧,上古的先民究竟是怎样制作陶器的,我们也许只能依靠想象了,但在中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竟然完整地保留着上古先民们的制陶工艺……
在让现代人向往流连的旅游城市里,居然还保存着中国最古老的制陶工艺,这足以令人惊诧不已,我们开始奔赴西双版纳寻访答案。
云南省博物馆的研究员罗钰告诉我们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初期,我们到西双版纳进行民族调查时,在集市上见到了这样的土罐,它和新石器时代的器物非常接近,于是我们对制作土陶的这一工艺进行了调查,发现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还流传着一种相当于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工艺。
这让我们十分吃惊,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时光仿佛在此停滞,让今天的人们能够从这个原始工艺样本中回溯先民的智慧灵光呢?
位于云南省南部的西双版纳,是地球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一块绿洲,独特的热带雨林风光和纯朴的民族风情,使这里成为中国最具人气的旅游城市之一。
摄制组把寻访的第一站选择在景洪市,景洪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云南省博物馆的研究员罗钰,当年就是在这里的集市上发现傣族原始制陶工艺的。
时过境迁,曾经的小集市已经成了城市的中心市场,车马喧嚣,人声鼎沸,物资琳琅满目。
我们接连走访了几个摊贩,都没有找到罗钰当年发现的那种陶罐,许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土陶。
这让我们忧心忡忡: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中国的很多手工制作工艺都陷入岌岌可危的生存境地,难道,沿袭了4000年的原始制陶工艺也遭遇了相同的厄运么?
罗钰建议不妨去版纳的旅游夜市上去看一看,因为土陶带有浓郁的地域风情,很有可能被外来游客当作工艺品,买回去作为纪念。
我们在夜市上几经寻找,果然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找到了一个土陶销售点……
卖陶的大姐说,土陶纯手工制作的特点以及优雅的外形很能吸引游客,但它毕竟极易破碎,携带很不方便,因此相对而言,还是本地人买土陶的多一些。
不过,这些土陶的拥趸,主要是那些上了年纪的傣家人,今天的傣族年轻人几乎不用土陶。
在卖陶大姐的指点下,第二天,我们十分顺利地找到了一家土陶作坊。
这家手工作坊的主人刘新云告诉我们说:我们家制陶已经有四代人了,我们家制陶,最早都是制作提供傣王永的皇室用品,老百姓生活用的米缸、水缸都是用陶做的,因为当时交通不方便嘛,那些内地来的货很少,所以在傣族民间基本上是用陶器的。
傣族制陶大多以家族的形式进行,这家手工作坊的制陶历史在整个景洪市都算是最悠久的,但他们制陶的情形却让我们大失所望。
罗钰认为,它已经是典型的快轮制陶了。
刘新云解释说:这不是慢轮,因为用慢轮的话,做这些小东西速度太慢了,一天最多能做100来个,而我这个一天能做到七八百个,因为它们要量很大的,这是拿去寺庙用来点香油灯的,傣族信奉小乘佛教,分很多级别的,去赕佛的时候,一个级别有时候需要100个,有的高的级别有时候一次需要1000个,一户人家就要1000个油灯,点1000盏灯,所以呢它就供不上了。
刘新云告诉我们说,整个景洪市大都已经使用快轮制陶了,如今仍在用慢轮方式制作陶器的,就只有曼斗寨还有最后的一家了。
幸运的是,我们在景洪市的曼斗寨,终于找到了最后的土陶女传人玉勐!
第二天一早,我们走进景洪市曼斗寨,正巧遇上一群和尚在寨子里化缘。
寨子里的老妈妈虔诚地跪在道路两边,恭恭敬敬地将饭食放进小和尚的化缘钵中,这些化缘用的饭钵都是清一色的土陶。
老妈妈说,和尚们的化缘钵都是一位叫玉勐的人做的,她也在今天布施的队伍中。
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人玉勐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我们觉得用土陶比用铁锅好,因为土陶你摆几天它都不会生锈,你煮一锅菜,3天过后,锅里的汤还很香,你拿铁锅煮,你今天煮吃不完,明天上面就会有一层白膜,摆不住那些菜饭。
在傣族的传说里,土陶煮的饭菜会更香,还可以保鲜,上了年纪的傣族人都喜欢用土陶作为居家生活的器皿。但市场化的大潮席卷中国,西双版纳也不能例外,市场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新用品,而当地人也更喜欢买这些结实耐用的东西,慢轮制陶的经济效益越来越不理想,学习这门手艺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玉勐告诉我们:原来我们整个寨子都是做陶的,男男女女有26户会做,现在只有我一个了。
玉勐是在人们陆续放弃做陶时,开始学习这门手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