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婚
当提亲获得妇方父母允诺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一般在半年至一年之间),男方的父亲(有的是姑父或叔父)备办酒2斤、面条2斤、新布2尺、白布包新衣2件(有的提酒一壶、雄鸡一只或雄雌鸡各一只),在媒人陪同下,打着红伞一把到女方家,将包袱及伞挂于堂屋左壁中柱上,其余礼物交给妇方的父母。妇方请来家族中的老辈作陪,并杀鸡煮酒,热情款待,表示已最后认定这门亲事。若未杀鸡待客,则表示妇方父母对此亲事尚在犹豫中,须待来年再商定。酒筵席上,宾主双方频频举杯畅饮畅谈。吃去鸡肉,留下鸡腿骨看封卜吉凶。
结婚
结婚是仡佬族婚姻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各地仡佬族都十分重视,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习俗。送礼是普遍的习惯。广西隆林县三冲一带的仡佬族,男方去接新娘时,须送酒、肉、米和礼金,一般女方也要给男方回送礼物。有的女方要给男方送一条牛,称为“祭父母牛”;待以后岳父母去世后,女婿再送回作祭品。贵州遵义仁怀一带的仡佬族,男方接亲时,男方要送一卷土布和一定数量的礼金。娶亲那天,男方家大门两边,要用2个桶盛满清水,当新娘进入大门,许多青年妇女就泼水淋湿送亲客人,当地俗称“打湿亲”。有的地方仡佬族在择日迎娶新娘时,要用鸡骨卜卦,女方所要的布料等礼物,把色样拴在鸡卦上,男方悉数照办。一些地方的仡佬族在迎亲时,新郎家请媒人和押礼先生带着花轿及礼物前往迎亲,新郎不去“男不迎亲”,又是仡佬族传统婚姻的一个特色,贵州遵义、仁怀等地有这种风俗。此外,仡佬族人结婚时,姑娘在出嫁前3天或7天时,要哭嫁,唱哭嫁歌。按亲疏长幼顺序一一哭到,至亲必陪哭劝慰。在贵州务川仡佬族民间,凡被哭到者必以钱物相赠,称“包礼”。
仡佬族婚礼,普遍是“男不亲迎”,仅请媒人及至亲前往迎娶。新娘接来时,新郎及其父母大多作暂时回避。新婚夫妇不行拜堂礼,保持着“女归夫家”,“女夫惭,逃避径间方出”的古代遗风。
新中国成立50年来,仡佬族婚姻传统习俗不断发生变化。从50年代起,仡佬族地区贯彻执行新中国制定的婚姻政策和法律,实行一夫一妻制,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逐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60年代以来,仡佬族地区结婚时抬花轿迎亲的已不多见。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仡佬族婚姻传统习俗变化更大,婚姻自由自主的现象十分广泛,结婚登记逐步深入到仡佬族边远落后地区。
仡佬族家庭体现出农业文化的色彩,属于父系家长制。仡佬族家庭一般是七八口人之家,三代同堂者居多。父亲或祖父是家长,父死,则由长子或有才干之子继任。家庭财产的继承,多属兄弟平均分配。有的仡佬族地区,兄弟分家时,对幼弟多分一些财产。兄弟分家,父母一般多随小儿子居住。已出嫁的女子无财产继承权。未出嫁的女儿一般可分得一些财物,作为将来陪嫁所用。父母必须保留一份“养老田”,由同住一起的儿子耕种。仡佬族地区长期以来形成了维护家庭关系的习惯传统,其中有些习俗,如要求夫妻白头偕老,寡妇再嫁不受歧视等,在今天仍有可以吸取和发扬的地方。80年代以前仡佬族家庭生孩子没有限制,随着计划生育作为国策的推行,仡佬族家庭也要求每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