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木版水印:以假乱真的印刷复制工艺

2009-09-03 10:27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佚名
中国书画讲究笔墨意趣,只有通过木版水印技术才能得以逼真再现,因此,木版水印成为中国特有的印刷复制工艺。它是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的雕版印刷术。

白石老人以画虾闻名于世,一日,荣宝斋的经理侯恺把老人请到店中,招呼落座后,在他面前挂出两幅画作,侯恺告诉老人其中只有一幅是他的真迹,老人上上下下地打量了许久,最后还是摇着头说道:“这个……我真看不出来。”

这幅就连老人自己都无法辨识的作品,并非哪位大师的临摹之作,它只是一幅荣宝斋的木版水印画。

上世纪40年代中国文化界的一桩公案,开始让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

中国书画讲究笔墨意趣,轻柔的宣纸上,或浓或淡、或深或浅的斑驳韵味,只有通过木版水印技术才能得以逼真再现,因此,木版水印成为中国特有的印刷复制工艺,而这种工艺的技术基础,则是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的雕版印刷术。

对于荣宝斋而言,掌握雕版印刷技术显然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早在1896年,即荣宝斋创号的第三年,便在井院二号(现在荣宝斋的后院)设“帖套作”,开始印制缙绅录和各类笺纸,我们现在还能看到荣宝斋1906年印制的奏稿。

由于荣宝斋印制技术的精良,和其产品一直能紧跟潮流,所以,无论是最初印制的科举试卷,还是后来的缙绅录,都曾使荣宝斋盛极一时。

1941年,张大千携家人和弟子西去敦煌研习敦煌壁画,但不久,竟传出张大千为了临摹而大面积破坏敦煌壁画的消息。

消息传出后震动全国,重庆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当即发电报给敦煌县县长,要求查实这一情况。

对于张大千打掉敦煌壁画的说法很多,一种较为流行的版本是:张大千率弟子们在第20号窟临摹时,注意力无意间集中到了一幅五代壁画上,随着灯光的转移,张大千发现在早已剥落的小块壁画下面,内层隐隐约约有颜色和线条出现,他认为画的下面一定还藏着某种不为人所知的东西。

经过一番协商后,张大千决定打掉外面的一层。

在剥落之前,他把上面一层的五代壁画临摹下来,剥落后,展现在他面前的果然是一幅敷彩艳丽、行笔敦厚的盛唐壁画。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画,介绍于世人,使得窥见此国宝之一斑,其成绩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范围,实为敦煌学领域中不朽之盛事。”

当时张大千率领门生子侄在敦煌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临摹了276件敦煌壁画,面对众多求画者,令人奇怪的是以卖画为生的他却不愿出售其中的任何一幅。

此时,一向和张大千交往密切的荣宝斋经理王仁山主动找到他,提出以木版水印印制他临摹的敦煌壁画。

此时的张大千也正苦于被各种求画者纠缠,然而,张大千却委婉地拒绝了王仁山的提议。

其实,张大千主要是对木版水印还有点不大放心。王仁山是个很聪明的人,一下看出了张大千的心思。便说:“行,我给你试试。”后来,张大千非常满意,就把印的那个送人了。

当年水印技师田永庆试印的《敦煌供养人》,完成了我国雕版印刷由印制笺纸到国画这个重大的转折,这不仅让张大千惊叹不已,同时也震动了整个文化界。

然而,对于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来说,这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建国后,在郑振铎等文化界人士的奔走下,荣宝斋得以公私合营,而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术一步一步走向了它的完善和成熟。

公私合营后,一批已在社会上成名的画家和技师被吸收进入了荣宝斋,这就为木版水印配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豪华阵容。

那么,到底何为木版水印?它的工艺又有怎样的奥秘呢?

木版水印的第一步,是把要复制的作品,根据不同的笔触和颜色进行分版,依照作品的不同,分解版块少则几十套,多则上千套,然后把各套版面的线条和轮廓用墨线分别勾在半透明的燕皮纸上———勾描要纤毫毕见,不管原作是多么工细、多么写意,都要把它的这个笔情墨趣表达出来。如果勾不好,将来就刻不好,刻不好,就印不好,所以勾描是一个基础。

接下来,是把勾描于燕皮纸上的线条准确地再现于木版之上。刻版要求操刀如笔,能灵活掌握走刀力度,在运动中通过刀的走向和力度的变化,来表现线条的转折、顿挫。

印制,作为最后的工序,可以说是最为精妙的,它不但要求技师能把握手中微妙的力度变化,而且还要能整体控制周围的湿度,以及快慢的节奏,才能表现出不同画家、不同派别的风格。

其实,木版水印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最高程度地复制原作,复制水平之高,有时到了原创者和复制者双方都真伪不辨的程度。

到上世纪60年代,木版水印技术的成熟和装裱车间的近一步完善,也使荣宝斋在技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