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丛刻》是一部扬州历史上规模最大、集中了扬州历史文献精华的丛书,为了这部丛书,陈恒和几乎投入了全部精力和大部分家产。经过5年时间,于1934年终于刊刻完成。
遗憾的是3年之后,刊刻这部书的陈恒和,因脑溢血去世。临终前,他把自己毕生的心血和家产传给了儿子陈履恒。
陈履恒从小就跟随父亲,一直生活在雕版印刷的行业中,在他15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古书修复和版本鉴别了。
1956年,随着公私合营,陈恒和当年创办的书店“陈恒和书林”也并入到扬州古旧书店,陈履恒由一个书商,进入这家国营书店成为了国家干部。
在扬州古旧书店,陈履恒担任收购员,从事古籍的收购和鉴定业务。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当陈履恒收到不错的古书版本时,心底就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冲动,非常想把这些古书重新刻印出版。
最终,陈履恒召集了五六名杭集扬帮的刻印工人,准备把一些珍贵的古旧版本图书重新刻印。也就在这个时候,陈履恒所在的古旧书店,也开始向上级单位提出申请,希望成立专门的机构,来从事一些经典古籍的刻印工作。
1960年,这个专门的机构成立了。这就是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刻印社成立之初,陈履恒将他家传的《扬州丛刻》版片,全部捐给了刻印社。政府也寻找到10多名扬州附近知名的杭集扬帮雕版手艺人,全部集中到了广陵古籍刻印社。
一开始,古籍刻印社依靠原有的条件,每年只能生产1000多册图书。
这种情况,根本没有脱离小手工作坊的状态。要想大规模刻印图书,还需要大量雕板用的木料、印刷所需的纸张和特殊的墨。
刻印社刚上任的经理周光培非常着急。
历史上雕版印刷选用的木板,是用梨木和枣木来作为主要的原材料。
梨木和枣木纹理细腻,硬度适中。这样的特点方便雕刻,同时,梨木和枣木的材质,吸墨和吐墨都非常均匀,在印刷时,效果最好。
这种用梨木和枣木雕刻成的木板,只要保存得当,就能够反复使用,甚至可达数百年之久。
广陵古籍刻印社里,就存留有大量的古籍版片。其中最为古老的,是清朝时期的刻印作品。
这些版片,不仅仅是有历史价值的文物。他们在专业技工的手下,仍然能印制出清晰的文字来。
但是单纯依赖现有的工人雕制木板,工作进度依然非常缓慢。周光培想,如果能找到以前散佚下来的版片,就可以直接开工印刷,加快生产进度。
但到哪里去找这些散佚在民间的版片呢?
就在周光培为寻找散佚的版片着急的时候,转机出现了。1960年,周光培偶然来到苏州,无意间在一个园林中,发现了一件废弃的房间,里面存满了雕印完成的版片,周光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个发现给了周广培一个意外的惊喜,他大致清点了一下版片的数量,差不多有十多万片。
周光培立刻返回扬州,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将这批版片运回扬州。
利用这些版片,广陵古籍刻印社的生产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古籍版片的保存工作也开始得到重视,扬州广陵刻印社成为整个江苏省的版片保存中心,现在,在广陵古籍刻印社里,还存放着近30万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版片。这个数量,超过故宫收藏的木刻版片数量的3倍。
在解决了版片问题之后,周光培还面临着另外一项非常重要的东西需要解决,这就是印刷所需要的纸。
雕版印刷的用纸,是非常考究的。一种是写样用的纸,因为在写样完成之后,需要将纸翻转过来,粘贴在木板上。然后再进行雕刻。这就要求纸张的透明度要非常高,否则,雕刻工人就无法看清字迹。
这是广陵刻印社用来写样的纸。这种纸被称为毛泰纸。它质地微黄,但透明度却极佳。
写样完成之后,工人们就在平整的木板上均匀刷上糨糊,将毛泰纸翻转贴在木板上。
为了让字迹更加清晰,工人们还有一个绝招,这就是在纸面上再刷上一层食用油。这样,字迹就清晰可辨了。
另外一种,就是印书所需要的纸。
用于印刷成书的纸,比一般写字画画用的宣纸要求高。印书用的宣纸要求色泽白皙干净,质地更为细密,不能掺有杂质,否则不利于印刷。纸质不能过软;否则成书之后不便于翻看,也不能过硬;过硬的话容易发脆,影响书籍寿命。要想达到这些要求,对于造纸的环节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造纸地区的水源,不能够有丝毫污染,否则造出的纸放几年就会变黄,变质。
直到今天,广陵古籍刻印社一直选用浙江富阳地区生产的玉版宣,今天这种的宣纸仍然是用手工古法制作出来的。
玉版宣的制作方法,就是先将竹、麻等材料磨打成浆。然后,用极细密的竹网,垂直伸入浆水中,再平举捞出来。这样,竹麻的纤维就留在了竹网上。
工人们将竹网小心地取出,覆盖在木板之上,滤去其中的水分。木板上就留下了一张湿润的纸样。
只要将这个纸样晒干,就能够得到一张完整的宣纸。
由于整个生产过程从研磨竹麻到沉淀纸浆,全部采用纯净的山泉水加工,因所以这种纸一直保持着优良的品质。它的吸墨效果优良,是最适于印刷的材料。
中国人使用纸张的历史非常久远,1990年,在甘肃敦煌悬泉,出土了一张写有文字的纸张残片。根据考古学家的判断,这张残片,应该属于西汉晚期。也就是说,至少在西汉晚期,中国已经开始使用纸张来书写文字了。
但在西汉时期,纸张的制作成本非常昂贵,不易在民间推广。直到东汉年间,蔡伦改进了纸张的制作方法,用树皮、竹等作为原材料,得到了价廉物美的纸。这样,纸张的使用才在民间推广开来。
这是公元404年,东晋时期的一张政府公告:“古者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宜以黄纸代之。”这就是说,从这个时候起,政府开始下令废弃竹简,改用纸张来进行写作,使纸的应用日益推广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