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刷环节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是墨。
将墨汁涂在雕版版片上,然后再覆盖一层纸,接着在纸上给以一定的压力,这样版片上凸出的部分,就会通过墨汁转印到纸张上。因此,墨也是印刷术得以发明的重要条件之一。
其实中国人使用墨的历史,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无论是甲骨文还是竹简,甚至陶器上面的纹饰,都有墨色的字迹。
在公元3世纪,出现了一种特殊的墨。这种墨后来成为雕版印刷中必不可少的用品。
这就是松烟墨。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讲述了制作松烟墨的方法。工人们将松木制成大小适合的方块,然后在类似砖窑的地方进行烧制。烧制的工作要持续数天,之后再派人进入烟道中刮取。
广陵刻印社所用的松烟墨,是在江西等地的瓷器窑中,清扫烟道时取出来的。
松烟墨并不能直接刷印在雕刻成形的版片上。它还必须经过复杂的制作和调配。
但在广陵古籍刻印社建立之初,他们还没有适合用来印刷的墨。在解决了版片和纸张的来源之后,周光培又接着开始四处寻找印刷所需要的墨。
不久在南京的金陵书局,周光培发现他们印刷使用的墨非常特殊。经过打听才知道,这种特殊的墨,是在1937年以前留存下来的绝版配方。
周光培向金陵书局要来了这种制墨的配方,又加入了自己的研究心得,从而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制墨方法。
制作松烟墨,需要加入烟叶、酒精、冰片和各种香料。并经过三冬四夏的存储,才能够使用。
这种特殊的松烟墨,不仅印刷效果绝佳,而且还能够防虫蛀,对版片的保存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雕版印刷,大致被分为写样、刻工、印工和装订工四大工种。雕版印刷的第一步,就是写样。
在中国古代,写样这个职业是非常光荣的。但凡大户人家要刻印书籍,就必须要聘请城里善于书法的先生,以工整字体将书籍抄写一遍。
在今天,广陵古籍刻印社依然沿袭千年以前的古法,以毛笔书写书样。广陵刻印社的芮名扬先生,就是一名写样。
由于毛笔的笔端柔软,每个人的字迹会有很大的不同。宋代以前,有许多书法名家虽然能以各种漂亮的字体抄写书籍,但不一定能让读者看懂。为了规范这种专门用于雕版刻印的书法,一种横轻竖重的标准字体被发明了。
这种字体按照严格的规定,不论是谁来写,字都会是一模一样的。由于这种字体的发明年代是宋代,因此,它也被称为宋体字。
著名的《金刚经》,图文风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纯熟,这说明,当时的雕印技巧已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有很多学者根据《金刚经》成熟的刻印技术推断,中国的雕版印刷年代,至少可以从868年前推200年。
扬州图书馆馆长刘向东却并不认同这一说法。他认为魏晋时代,在石头上雕刻的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了,甚至出现了反刻这样的现象。而雕版印刷是在木头上进行的。雕木头比雕石头容易很多,因此,要达到《金刚经》这样的纯熟程度,并不需要将年代前推200年。
其实在印刷术出现之前,人类最早的文字或图像的转印技术,出现在公元前1000多年,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工匠们为了简化繁琐的雕刻工序,他们在泥制模型上先雕刻出未来青铜器的正像纹样,经过高温焙烤成陶模后,再将陶模的纹样转印在泥制的器范上,呈现出负像的浮雕图案,这样加工完成的青铜器,就会反转成为正像的图案。这个转印过程,与今天的雕版印刷非常相似。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发现的汉轪侯夫人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帛丝织品。这些丝织品上的花纹,几乎都是用预先雕刻好的模板印制而成。这时的工匠们,无论在雕刻还是印刷技术上,都已经达到非常娴熟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