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木版水印:以假乱真的印刷复制工艺(2)

2009-09-03 10:27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佚名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造,荣宝斋演变成了国营企业,这就使它具备了国家所提供的强大的资金后盾,免除了资金短缺的后顾之忧。经过一段困难的摸索期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改造,荣宝斋演变成了国营企业,这就使它具备了国家所提供的强大的资金后盾,免除了资金短缺的后顾之忧。经过一段困难的摸索期后,荣宝斋所需要的,是一批具有挑战性的作品来检验自己积蓄已久的实力。

而此时,一个机会也正悄悄地降临在荣宝斋的身上。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中国国宝级的文物最为集中的地方,在这里集中了中国历代最为珍贵的书画作品。建国后,中央政府对这批国宝级的书画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这批珍贵的书画作品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历代书画艺术的最高水平,它们短则有数百年的历史,长则可达千年。由于年代久远,历经变故,所以这批国宝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可以说,每一次展观对它们都能构成危害。

对故宫博物院而言,如何能够保证这些作品不遭损害,同时又能满足对它们的研究,就成了故宫博物院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有人提出用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方式加以复制。

然而,谁都不敢确定这个方案,因为所要复制的这些作品件件都是中国书画的扛鼎之作,复制它的难度可想而知。况且,这些作品又大多为绢本,并非荣宝斋所擅长的纸本。

那么,何为绢本画,复制它又有怎样的难度呢?

中国的国画艺术源远流长,留世的很多国宝级的作品都并非纸本,而是创作于丝绢之上,如我们所熟知的东晋顾恺之的《女使箴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韩熙载夜宴图》。如无法复制绢本的国画,将无法触及中国国画艺术的精髓,然而在丝绢上印制的难度,却使它的第一个实验者田永庆几乎产生了放弃这门技术的念头。

为此绞尽脑汁的田永庆,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发现在邮包的麻布上写字必须上浆,然后弄湿才能书写自如。

这个无意的发现为他解决了一个重大的技术难题。

此后,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无论是纸本,还是绢本都普遍采用了这种上水的技法,如何把握上水的尺度和时间就成了技师们首先要学习和掌握的技艺。

利用上水法,经过反复的摸索和实验,第一幅绢本的木版水印作品———清代王云的《月色楼阁》复制成功,此幅作品开印制绢本国画的先河。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铺平了一条走向木版水印技术巅峰的道路。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要印制,首先要有一个模板,而这批作品每一幅都可以说是价值连城的国宝,拿到车间让技师照图复制是绝对不可能的,问题要解决,首先就要有一幅和原作一模一样的临摹品。

画家郭慕熙回忆说:“那个临摹相当复杂。每天都要把原作封起来,早晨我们上班,就跟请佛爷似的,把它请出来,放在桌子上,对临,等着晚上再请到专门一个库房,把它锁起来。原作都是装在一个镜框子里头,这个镜框子也是加锁的,加锁还加封条,非常严肃的。我们看只能隔着玻璃看,打开那是绝对不行的。”

荣宝斋的临摹工作前后长达12年,在它复制的众多作品中,就包括了被后世公认的木版水印的巅峰之作《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中的杰出代表,它登峰造极之处在于写实技法的运用,衣着、布置,以及人物的神态都被刻画得无微不至,绚丽的色彩和众多的人物更使复制难上加难。

如果说以往的复制是在建一所房屋的话,这次面对的无疑将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殿。

负责临摹和勾描这幅作品的是我国的古画临摹复制专家陈林斋,陈林斋擅长传统人物画、仕女和孩童,所作孩童尤为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故有“小孩陈”之称。

在勾描之前,陈林斋先临摹了一件,陈林斋的摹本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风貌。他临摹后,故宫对原作进行冲洗揭裱,使原作色度和气韵减退,逊于摹本,故有人曾误将摹本当作原作。

接下来上手的是张延洲师傅,他的任务是把陈林斋先生勾描于燕皮纸上的线条准确地再现于木版上。

到刻《韩熙载夜宴图》时,张延洲已操刀40余年,他是1896年荣宝斋设“帖套作”时延聘的雕版高手戴广斋的关门弟子,其雕版技术在当时无人可与其比肩。

张延洲的刻版,真实地再现了原作的铁线描,这是唐宋工笔人物画最为精湛的技法,主人公韩熙载的胡须被他刻得刚柔相济、层次分明,仅一个微小的局部就需要至少五块以上的刻版。

《韩熙载夜宴图》最后在木版水印技师孙连旺的手中得以复制成功。

这幅作品印制内容之繁杂,水平之高,在我国雕版印刷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单就仕女一裙一处就需要56块套版加以印制。

在它长达3米的画卷上,共出现了这样的人物49个之多,衣着、布置、神态,无一不要求精致至极。

此次复制从1959年开始筹划,到1979年完成,前后长达20年之久,除去“文革”耽误的时间,实际用时也有8年之久。

勾描、刻版共1667套,复制仅35幅,每幅需印刷8000余次,共计印刷近30余万次。

这些作品印制完成之后,便直接被故宫博物院定为“次真品”,其意指这些作品的珍贵程度仅次于真品。

时至今日,当时复制《韩熙载夜宴图》的三位师傅都已离开了人世。

上世纪80年代后,荣宝斋曾数次计划重新复制这幅作品,但单就印刷一项工艺都远不能达到当年的程度。

那些雕版已在库房中沉寂了20余年,不知当年的印制是否将成为绝后之作。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