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雕版印刷:千年文化的传播始端(一)

2009-08-03 11:17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1966年韩国发现了一古代经卷印本,其印刷年代,比我国发现最早的印刷品早100多年。因此韩国学者宣称,印刷术起源于韩国。难道印刷术真的是韩国人发明的?

1900年6月22日。

这天清晨,看守敦煌莫高窟的道士王圆箓起床后,伸手撕掉前一天的旧历,这一天是夏至,可是戈壁大漠的晨风还是那样萧飒。

就在这时,一个抄经人来到王道士的住所,神色诡异地说,他在七佛殿抄经,休息的时候用芨芨草点烟,然后很习惯的把草插到身边的墙缝里,却发现这个墙缝很深,长长的芨芨草根本探不到头。

王道士立刻跟随抄经人来到七佛殿,果然看到甬道的北面墙壁上有一个墙缝,王道士又找来一根很长的芨芨草,还是探不到头。

王道士立刻找来一把镢头刨开墙壁,发现墙壁后面有一道被泥封起来的小门,他又把小门刨开,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这里竟然是一个装满宝物的洞窟!里面堆积着许多白布包裹,每一包都包着经卷,整整齐齐,白布包下铺着经幡、绣像。一个隐藏了千年的秘密,就这样被王道士揭开了!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后来被世界公认为20世纪人类文化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在这些被发现的稀世珍宝中,有一卷木版雕刻印刷的《金刚经》轰动了世界。

《金刚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与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记录,成书于公元前994年间的古印度,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尽管这部经书源自印度,但在印度早已见不到它的踪迹,长期以来,世界各国的学者一直在苦苦地寻找《金刚经》的下落。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得以使《金刚经》重现世间。人们惊奇的看到,这部经卷是由七张纸粘接成卷的,长约1丈6尺,页首是佛像,后面是经文。在沉睡了一千多年以后,经文字迹依然清晰秀丽。画面中佛像、弟子、侍从和诸神、兽像姿态生动,线条舒展流畅,雕刻刀法也非常纯熟。

特别是在这部经卷的卷尾,还准确的标出了经卷刊刻的具体时间:“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

咸通,是中国唐朝的年号,转换成公历纪年,也就是公元868年。

这个重大的发现,震惊了当时中外学术界。人们认为这部中文译本的《金刚经》,不仅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最精美的佛经版本,还是最早的图书,它为研究人类雕版印刷史的起源年代,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但是这个证据在66年之后,受到严重的质疑。

1966年10月13日,韩国庆州佛国寺在修复释迦塔的过程中,在塔身第二层舍利洞内,发现了装在舍利盒内的古代印本《无垢净光大陀罗尼咒经》。经过考证,这个经卷是公元704年到751年之间的雕版印刷之作。

这一发现,再次引起世界学术界的轰动。韩国学者也就此为依据向世界宣称,这幅《无垢净光大陀罗尼咒经》的印刷年代,比《金刚经》要早100多年。因此可以认定印刷术起源于韩国。

究竟雕版印刷术产生于哪个年代呢?

中国的印刷史研究专家潘吉星曾经仔细研究过这幅《无垢净光大陀罗尼咒经》的副本。他发现,这幅经卷之中,使用了四个武则天创造的制字——证、授、地、初。

据历史记载,武则天喜好自己造字,比如她曾经出家为尼,法名明空。此后她登基称帝,就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曌”。

经卷上“证、授、地、初”,共出现了九次。

潘吉星相信这幅经卷,是从中国流传到韩国去的。主要有五点理由:

⑴ 载初元年(公元689)武后创制了十八个制字,译经者,刻版者为了遵从武后法令,或社会上已极流行,才会使用这些新字。假使这些新字传到新罗,也只是在少数文人之间偶一使用,不会流行,因为新罗没有遵从武后法令的必要。

⑵ 唐朝与新罗文化交流频繁,贞观十三年,新罗、高句丽、百济各遣子弟到唐朝留学。新罗在唐初由僧人慈藏取去《三藏》四百余函,举国欢迎。僧人洪庆又自唐闽府航运《大藏经》回新罗。既然卷帙浩繁的大部书籍都运送回国,小小的一本《陀罗尼经》随之带回,自在情理之中。

⑶ 我国在吐鲁番出土的《妙法莲华经》一卷,内容为“分别功德品”第十七、黄麻纸,行十九字,是用武后新字的刻印本。

⑷ 李弘植先生未能举出武后新字在新罗很流行的情况和新罗写本中有武后新字的证据,却知此经的字形与字句与《高丽藏》有所差异。

⑸ 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代图书文物,大部分是从唐朝带到日本去的,其笔迹自然与唐朝印本相符。)

公元868年,是一个奇妙的年份。这一年,中国的雕版印刷名作《金刚经》问世了。

同样也是这一年,一位来自新罗的留学生,进入到大唐东都洛阳的国子监,正式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涯。这个人,就是后来被奉为韩国儒学第一圣人的崔志远,那年他14岁。

公元874年,崔志远在国子监学习六年后毕业,参加了唐朝的科举考试,并登进士第,接着就在唐朝为官,专掌书记的职务。十年以后公元884年,崔志远回到了新罗,也就是现在的韩国,他把中国的大唐文化传播到了韩国,被誉为“东国文学之父”,“新罗文化的圣人”。

现在的扬州唐城遗址上,建有崔志远纪念馆。每年到了夏季,韩国的崔氏后裔就会赶赴扬州,祭祀自己的文明先祖。

事实上,从公元4世纪开始,新罗就开始吸收中国文化,并创造了使用汉字标音的民族语言“吏读文”。公元682年,新罗开始设立国学,读《论语》《礼记》,并向唐朝派遣留学生。据史书记载,公元837年,新罗在唐朝的留学生达到216人。

也就是说,韩国现藏的公元704年到751年间的《无垢净光大陀罗尼咒经》,极有可能是由留学中国的新罗学生带回去的。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