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版书之所以如此珍贵,是因为许多著作在宋代才有了第一次印刷,因此宋版书是最接近原本的书籍。这些书籍又经历了近千年的时代变迁,能保存到现在的非常之少,几乎可以称之为绝本。
另外一方面,宋代刻书,在字体书写、内容文字校勘、上版雕刻、印刷装帧各方面都非常认真,错误很少。所以宋版书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是很高的。从艺术角度来看,从字体到排版,从纸张到用墨,宋版书都是极为讲究的上品,因此被后世藏书家所珍视。
专家认为:宋版书大多数是用书法名家的字体来进行刊刻的。北宋早期盛行欧体,后期渐渐也开始采用颜体和柳体。宋代的印书多用树皮纸和麻纸。书的版式疏朗雅洁,版心下方往往有刻字工人姓名和每版的字数。印书用墨也很讲究,色泽清纯匀净。
雕版印刷比起依靠手写不知节省多少人力和时间,但是也存在局限和不足。雕版印书一页一版,发生错漏不容易更改,刻印大部头的著作,耗费材料,并且大批版片的储存需要占用很大的空间。版片容易生虫、也容易断裂,拿来再去印刷的时候,就会影响书籍的质量和阅读效果。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即公元1041-1048年,一位名叫毕升的平民发明家,创造了活字印刷技术。他将单个的字作成字模,在印书的时候,可以随取随用,克服了雕版版片不易存放,又不易更正的缺点。
但是,在活字印刷术诞生之后的800年时间里,这项先进的技艺并没有完全取代雕版印刷的地位。相反,雕版印刷在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另一个高峰。
明代的雕版印刷技术,出现了一种新的变化,可以套印彩色的图画。这种技术被称为饾版。
饾版彩印的原理就是,将原画按照色彩的不同分别雕刻出不同的版块,再按照顺序依次印刷,就可以得到一幅彩色的图画了。
清朝时,扬州的雕版印刷技术突飞猛进,成为新的雕版印刷中心。
康熙年间,皇帝需要一批能工巧匠刻印《全唐诗》,这些工匠全部都是从扬州选取的。当时的两淮盐政曹寅,也就是曹雪芹的祖父,就在扬州的天宁寺内设立了扬州书局,召集这批工人,赶制《全唐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唐诗》。
雕印《全唐诗》的工程十分繁复。刘向东曾经考察过这种工程进度。《全唐诗》是在一年的时间内雕印完成的,推算过来,至少需要500名刻工集体工作,才能在一年时间内完工。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年扬州雕版印刷的盛况。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铁骑,开始了漫长的西征。惨烈的战争几乎遍布了整个亚欧大陆的北部。
然而,令人恐怖的战争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中国,第一次和欧洲见面了。
非常意外的是,这次东西方第一次会面,将中国古老的印刷术,通过成吉思汗西征的大军,传入了欧洲。
有专家认为,在蒙古军队中,盛行玩纸牌的消遣游戏。由于西征路途遥远,时日漫长,为了补充纸牌的消耗,军队中带有随行的印刷工匠。印刷术可能就此传入欧洲。
潘吉星却有另外一种看法,他认为公元1255年,法国罗柏鲁在游记中记述了在中国看到的印刷纸币,这是印刷术传入欧洲原因之一。
欧洲现存最早的印刷品,是现藏英国曼彻斯特市赖兰兹图书馆的″圣克里斯托夫及耶稣像。这幅画印刷于1423年。画面刻着圣克里斯托夫背着手捧十字架的年幼的耶稣渡水图。
雕版印刷技术传入欧洲的同时,活字印刷技术也随之传入。使用字母文字的欧洲,显然比中国的汉字更适于活字印刷的技术,它免去了繁复的捡字工作,只需要将26个字母变换排列就可以实现排版。1450年,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铅活字和印刷机。从此,西方的印刷技术开始追赶中国。
当中国人还沉迷在雕版技法如何翻新的时候,西方工业化的进程已经让印刷开始了机械化。在晚清和民国时期,这些大型印刷机械的出现,让传统的雕版印刷手艺遭遇了严重的威胁。
然而,雕版印刷并没有衰落与消失。在扬州,有一个人用毕生精力搜集版片,保住了雕版印刷的血脉。
这个人,他的名字叫做陈恒和。
扬州的刻书事业十分发达,在扬州的杭集镇,有大批被称为杭集扬帮的刻字工人。但是,历来的刻书都注重经典著述,对于乡帮典籍却少有编著。在扬州,有大量记录了扬州风土人情和典章制度的文献,如果不及时加以整理,就会彻底失传。
当陈恒和意识到这一点时,他已经是一家书店的老板了。陈恒和决心将关于扬州的所有文献编著成一部丛书。
陈恒和在自述里这样写到:“不及时裒而聚之,刻而布之,则一瞬间将与尘埃飘风而俱逝。余幸业于此,力之所能即责之所在也,曷敢不勉!”陈恒和虽是一名书商,却有着强烈的文化责任感。
陈恒和将这部丛书命名为《扬州丛刻》。1929年,他开始了编选工作。陈恒和编写了24个书目,根据这24个书目来选择文献。这些文献或写扬州名胜古迹,或录扬州风物民情,或述扬州历史地理,或记扬州词章诗赋,或论扬州河防水利,集中了地方文献的精华。
陈恒和1883年生于扬州杭集镇。杭集有刻书的传统,许多人家世代以雕版印刷为业。在这种乡风的薰陶之下,陈恒和也走上了业书谋生的道路。
陈恒和先是学会了修补古书的技术,同时做一些季节性的皇历生意。1923年,陈恒和创设了一家书店。书店以自己的姓名为号,称“陈恒和书林”。
为了支付《扬州丛刻》巨额的雕版费用,陈恒和将书店营业的全部积蓄都投了进去。然而,在1934年,他的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如果筹不到钱,这部书的雕印工作就无法继续下去了。
陈恒和与妻子商议筹钱的方法,他没有想到,妻子竟然取下了全部首饰,嘱咐他将刻书的工作继续下去。陈恒和将首饰变卖,雕版的资金终于被盘活了。就在这一年,《扬州丛刻》终于得以完成。
以陈恒和书林名义刊行的《扬州丛刻》,是近代史上扬州地方文献的第一次大规模汇刻。《丛刻》中的一些著作,原来是稿本,后来已经散佚。只是因为被《丛刻》收录,它们才得以流传至今。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