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24年12月,正值江南的隆冬时节。这是诗人白居易在杭州作刺史的最后一个月了。就在这时,他收到了好友元缜的一封书信。
元缜在信中写道,他给白居易编辑的书集已经完成了,并亲自撰写了序言。他将这部书命名为《白氏长庆集》。
在元缜写下的这篇序言中,他留下了这样一段注释“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他告诉白居易,在扬州附近,有书坊刻印白居易和他的诗集,并在市集之中贩卖。
元缜在无意间还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模勒(出字幕),就是指雕版印刷。而这个雕版印刷的生产基地,就是扬越间。
扬越间,指的就是扬州。
在位于扬州的广陵古籍刻印社里,工人们时至今日,仍然保存着雕版印刷最传统的工艺手法。
雕版印刷为什么会在扬州兴盛,并且保存至今呢?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辟邗沟。邗沟所在的邗城,在2400多年之后,被称为扬州。
公元603年,为了能使江南地区的丰富物产能直接经水路运往都城洛阳,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这条运河分为三段,一条是从洛阳经山东临清到河北涿郡的“永济渠”,一条是从洛阳到江苏淮阴的 “通洛渠”,另外一条是从江苏镇江到浙江杭州的“江南运河”。
大运河的开通,使扬州成为了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当时的皇帝隋炀帝,曾沿大运河三下扬州。“华馆十里,夜市千灯”,这样的景象是扬州商业繁荣的最好例证。
大运河的开通,给扬州带来了雕版印刷的兴盛。
扬州地处盐运漕运要塞,盐商富贾云集,这些人不仅有钱,也有文化方面的追求,喜好刻印书籍,因此雕版印刷也就在扬州传承下来了。
刻印有白居易诗作的书籍在扬州贩卖,这是不是关于雕版印刷的最早记录呢?
在中国雕版印刷史上,有这样一种说法,雕版印刷术肇始于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盛于明清。这句话极其准确地概括出了雕版印刷的发展历程。
如果这种说法是准确的,那么,雕版印刷应该是在隋朝时就已经出现了,但是,为什么到今天却看不到任何实物证据呢?
这个答案在1983年的美国纽约被揭晓了。
1983年,位于美国纽约的克里斯蒂拍卖行准备拍出一幅画片。这幅画片就是《中国书画目录》中的第363号,《敦煌隋木刻加彩佛像》。
这幅佛像描绘了南无最胜佛和两名侍从。采用了雕版木刻线条,之后又用画笔添加彩色的做法。因此,叫做木刻加彩佛像。
值得注意的是,这幅佛像的底部有八行汉字,即“大业三年四月大庄严寺沙门智果敬为敦煌守御令孤押衙敬画二百佛普劝众生供养受持”。
大业,是隋朝时期的年号。大业三年,也就是公元607年。
这幅画片,有填墨的痕迹。专家们分析,这可能是由于当时雕版印刷技术还不成熟,印刷质量不好造成的。
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
事实上,雕版印刷技术的诞生,和佛教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
在佛经《四十二章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67年的一个夜晚,中国的汉明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在宫殿中,有很多浑身金色的人在飞行。
为皇帝解梦的大臣认为,这些浑身金色的人,就是远在西方天竺国的佛。汉明帝于是派出专人赴天竺求经。
大臣们寻访西域,到达了天竺国。在天竺国里,他们遇到了两个高僧。一个名叫摄摩腾,另一个叫竺法兰。大臣们邀请这两位高僧到中国传经布道。三年之后,大臣们护拥着两位高僧,并用白马驮着佛像经卷返还洛阳。汉明帝修筑寺院供高僧居住,并取名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座佛寺。而佛教也就此正式传入中国。
由汉朝开始,佛教在民间日渐流行。佛寺增多,僧侣广布,不少朝代的帝皇都笃信佛教。公元527年,南朝梁武帝曾经四次在南京鸡鸣寺舍身出家。这种风气,对民间信徒的影响非常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佛教兴盛的真实写照。
佛教的流行,使得佛经和佛像的需求大幅增加。为了满足这种不断扩大的需求,所有的寺庙都设有一个专门的职位,这就是抄经人。
抄经人负责抄写经书,并散发给广大信众。但是,抄写的速度非常缓慢,佛经仍然供不应求。
于是,就有人发明了印刷的方法。将经文反面雕刻在木板上,再铺纸印刷,就能够得到大量的印刷本经文了。
在唐代,雕版印刷一直被认作为民间的手工艺,并没有纳入官家的法眼。因此,唐代的雕版印刷事业,只局限于寺院和民间。正统书籍的复制,仍然停留在手抄书的阶段。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参与的刻印的典籍,是五代后唐时期,当时的宰相冯道和田敏,主持刻印了整套的《九经》。为了完成这套儒家经典著作的刊刻,他们用了22年的时间。这种由官方参与的雕版印刷,在历史上被称为官刻。
这一时期,不但有了官刻的经典,并且在士大夫阶层内也开始出现自己出资刻书的人。
公元935年,后蜀宰相毋昭裔自己出资,刊刻了《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等书籍。毋昭裔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私人出资刻书的人。他去世之后,儿子毋守素将全部的藏书和刻板都捐献给了北宋朝廷。
唐和五代的刻本,流传到现在的非常之少。所仅存的几种都是在敦煌发现的,而且都是残本。官方刻印的《九经》虽然受到当时读书人的重视,但是一本都没有留存下来。
2003年7月13日,北京中国书店的古籍春季拍卖会上,一页刻印于公元1244年的《玄都宝藏?云芨七笺》,宽26厘米,长76厘米,还没有一块毛巾大,竟以五万五千元成交。
1244年,正是宋朝淳佑四年。
为什么宋版书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鼎盛时期。政府刻书事业全面展开了。与此同时,私人刻书和坊间刻书的规模也扩大了,中国的雕版印刷事业终于形成了官、私、坊刻书系统的庞大网络。
明末崇祯年间,著名的刻书和藏书家毛晋,为搜求宋版书,在他的藏书楼汲古阁门前悬挂征求启事:“有以宋椠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酬钱,每叶出二百。”虽然告示上的货币单位已无从考证,但是,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宋版书在明朝末年就已经是论页计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