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塔尔寺三绝之酥油花

2009-10-05 14:27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佚名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城所在的鲁沙尔镇南面的莲花山中,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身慈氏洲”,简称“衮本”,汉语

酥油花作品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城所在的鲁沙尔镇南面的莲花山中,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身慈氏洲”,简称“衮本”,汉语称“塔尔寺”。酥油花是一种用酥油(黄油)塑形像物的特殊技艺,为“塔尔寺三绝”(酥油花、壁画、堆绣)之一。

酥油花最早产生于西藏苯教,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有传说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并将其供奉于拉萨的大昭寺,吐蕃人民用酥油做成花供献于佛前,以示崇敬之心,后各藏传佛教寺院相继使用,视为礼佛珍品,献酥油花遂成为正月祈愿大法会的重要内容。在发展过程中,酥油花的塑造方式、花色品种、内容题材和工艺技巧都不断发生着变化。1409年,宗喀巴大师首次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时,组织制作了大型立体人物群像的酥油花供奉于佛前。此后,酥油花传入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塔尔寺,在此相沿成习。每年正月十五日,皓月升起,华灯初放,塔尔寺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灯节,人们做花、赏花,祈求吉祥平安,几百年来从未中止。

酥油花的制作分扎骨架、制胎、敷塑、描金束形、上盘、开光六道工序。寺院里的大型酥油花以宗教题材为主(如《释迦牟尼本生故事》、《释迦牟尼十二行传》、《莲花生本传故事》、《宗喀巴本传故事》等,凡佛之造像必守“三十二相”要求),兼及藏戏、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如《文成公主进藏》),另外还有一些别致的小型酥油花。酥油花的原料十分讲究,需用上年塑制酥油花后拆除下来的陈旧酥油和精细草木灰掺和成韧硬的黑色胎料,方可制胎塑形。塑造时,温度要求较高,制作难度较大。一架酥油花,从整体来看,亭台楼阁数十座,人物、走兽动辄以百计,大至一两米的菩萨金刚、小至十数毫米的花鸟鱼虫无所不备,浮雕与圆雕结合,人物与景物结合,佛界与凡间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时空分而不断,物象繁而不乱,色彩缤纷,浑然一体,令人叹为观止。酥油花展出时还有十多人组成的小型乐队在旁伴奏。

塔尔寺设有 “上花院”和“下花院”两个专门制作酥油花的机构,每院有艺僧二十人左右,这些艺僧一般在十五六岁入院,终身从艺。酥油花制作技艺主要靠口手相承、师徒相传。上、下两个花院分别有总监(称“掌尺”)主持,决定当年酥油花的题材、构图、制作分工等事项。现在塔尔寺酥油花制作技艺的主要传承人有扎西尼玛、罗藏龙珠、尕藏加措、加阳谢热、智华若子等。

(责任编辑:悠然)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