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桑皮纸:旧时宫廷壁画纸,也入寻常百姓家

2010-01-15 11:17
来源: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余徐
在修复紫禁城最奢华的倦勤斋的过程中,一种独特的纸张——手工桑皮纸成了人们的关注中心。走进皇城的民间桑皮纸,又意外地为我们牵引出了怎样的故事?

一切都像是传奇的开始。

一切都得从故宫得东北角说起。那儿有一间地处偏僻,曾长期封闭,近百年赖都被当成普通仓库的屋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却成了惊人的发现――它竟然就是当年乾隆为自己退位居住而预建得倦勤斋。如明珠拂尘,如灵光乍现,一个200多年前牵引了乾隆皇帝最后一梦的,“敢与重华拟比肩”的奢华优雅空间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在一切“登峰造极”中,最珍贵的便是一幅营造了“画上庭院”、覆盖了整个房间的巨大绢本通景画。由意大利籍著名宫廷画师郎世宁和他的中国弟子王幼学所作,融会了中国画的工笔重彩技法和西方油画的焦点透视法,鲜活而极富立体感,画中景色和室内建筑浑然一体。

200多年的岁月风雨,连建筑的砖木结构也被损坏多处,而覆盖在破旧墙壁上的巨幅通景画却在这种装裱纸张的保护下,抵御住了时光的侵袭和北方地区四季温度与湿度的剧烈变化,奇迹般地保存了下来。以残存的纸样为“钥匙”,人们鉴定出了它的身份--这是一种以野生桑皮为原料的纸张,极为坚韧,承拉力强。

然而在大费周折遍寻现代化造纸厂和传统纸乡后,专家工作组却沮丧地发现,这种“宝纸”不仅现货已几无可寻,而且制作工艺也似乎从人间蒸发了。而面对苛刻的条件--纵拉5000下或横拉3000下均不破损,耐折度起码要达到6000多次,其他纸都纷纷落马。在漫长寻找和等待后,又一个奇迹般的偶遇发生了,他们终于在皖南潜山县发现了一个还在制造着古老桑皮纸的造纸世家,而他们所造的桑皮纸也真的过关斩将通过了各种严格检验。

“桑皮纸”又叫“汉皮纸”,起源于汉代。其以桑树皮为原料,主要产于中原。桑树的茎皮纤维韧长且有牢度,山桑、条桑、白桑都可以用作造这种纸的原料。成品纸纤维交错均匀,纹理美观,拉力强,纸纹扯断如棉丝,宣书宜画。据说,苏轼《三马图赞》用的就是加蜡、砑光的桑皮纸。

整个造纸工艺流程一般20多天,全手工操作,纸张的均匀、厚度、添加药水的分量等要领基本上就靠经验、眼力、熟练度等掌握。汉皮纸与桑皮纸的工艺相近,成品纸质也相类,唯不同之处在于选用的材料不同。汉皮纸采用原料是杂木,而桑皮纸采用的是纯桑树皮。

桑皮纸的制造工艺比较复杂,从剥桑树皮到出成品纸,大约有30道工序,前后需2个多月时间。工艺流程包括蒸煮、漂洗、打浆、捞纸、晒纸等。桑皮纸制造过程中,打浆和捞纸时手的力度、晒纸时的火候以及添加药水的多少等,十分讲究,稍有差误,制出的桑皮纸在质地上就会逊色。制造桑皮纸是件很累人的活计,尤其是打浆和捞纸,常常累得人胳膊都抬不起来,而又不能用机械代替,因为机械会破坏桑皮的纤维。

制造桑皮纸对原料桑树皮质地也有很高要求。4棵普通的桑树至多只能剥下0.5公斤的桑树皮,而要造出100张133×70厘米规格的桑皮纸,则整整需要60公斤的桑树皮。

在简陋的桑皮纸手工作坊里,造纸师傅指着一些原始生产工具,向我们介绍生产流程:剥去树皮、出青、晒干、切选、浸泡、蒸煮、中选、腌料、洗涤、踏揉,再洗涤、精选、舂料、压平、踏料、下槽、耘槽、抄纸、湿压、牵纸、晾晒、收边、整理。从剥树皮到成品纸,要经过20多道工序,时间跨度3个月,复杂程度不言而喻。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马虎不得,有的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只见两位师傅用竹丝编制而成的细如毛发的捞纸帘,在纸槽里捞纸。捞纸帘左右晃动,不一会儿就出来一张纸。

如果说宣纸因其与书画的紧密交织而自成一派阳春白雪,桑皮纸则非常平凡,更融于人间烟火。从元至明这段漫长的岁月曾是其鼎盛时期,不仅遍布南北,价格也便宜。由于其柔嫩、防虫、不褪色、吸水性强、拉力强,精细的上等桑皮纸可作书画用纸,宋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便是用它来刻印的,河北迁安桑皮纸还曾有“南宣北迁”之誉;中等质量的桑皮纸则是常用的食物包装纸;而粗制的桑皮纸更是来者不拒,不仅可以用于糊窗、制伞、修缮,还可以在制皮靴时当辅料,办丧事时扎冥器。当年它正如现在的超市商品。

然而,岁月流逝,桑皮纸的辉煌已被风吹雨打去,早在上世纪50年代,新疆桑皮纸便退出了书写用纸的行列,80年代后更是几乎从日常生活中消失了。没有市场和收益,匠人转业,后辈也没有继承这门技艺的愿望。今天除了博物馆中还收藏着全套的制桑皮纸工具以及一两位民间老人在地方政府的“文化保护”下还保留着这一“火种”外,在当年繁盛的和田、皮山、洛浦三县都已丧失殆尽。河北迁安已久无桑皮纸的身影,皖南潜山、岳西一带的桑皮纸虽然走进了紫禁城,却不能掩盖其几十年来的迅速衰落。

今天,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民间财富的价值,如日本“和纸”已经在“更美,更新奇,更独特”的新使命下得到了妥帖保护和蓬勃发展,意大利的手工纸作坊也以能抄造高级纸张为傲,然而中国的手工纸保护仍然蹒跚地走在泥泞遍布的道路上--在19世纪晚期现代化机械造纸进入中国后,机制纸大军铺天盖地而来,生产缓慢,规模弱小的手工纸毫无招架之力,特别时近几十年,在经济和所谓“环保”的双重压力下更是溃不成军。上世纪50年代在浙江和福建都还有将近200种手工纸,现在已没人知道还有几种生存着,绝大多数的造纸专业教科书已把手工纸一笔勾销。在昔日的手工造纸中心,乡野中废弃的作坊仿佛时一个个叹息,正慢慢湮灭在丛生的杂草中。

(责任编辑:小雅采薇)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