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中国弓箭正在悄然兴起 “礼射”观念影响现代中国人(2)

2010-01-18 09:57
来源:中国文化网 作者:一元一
沉在心底的弓箭情结 随着科技发展,当年弓箭大院中的40多户手艺人,只有在75岁的杨文通老人还能完全按照传统方式制作弓箭,而老人已经70多岁了。如

沉在心底的弓箭情结

随着科技发展,当年弓箭大院中的40多户手艺人,只有在75岁的杨文通老人还能完全按照传统方式制作弓箭,而老人已经70多岁了。如果没有传人,这个流传了百年的技艺就面临着永久的消失。于是老人的儿子,杨福喜,在40岁的时候承担起了挽救这种技艺的担子。

俗话说“三十不学艺”,而杨福喜正式学做弓箭时已经40岁了。幸亏,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家传绝技,了解了全套的弓箭制作方法,而且还有当木工的技术做基础,学起来自然要快得多。

杨福喜高中毕业后插过队、做过临时工,后来进北京化工二厂当工人。在家中,他本来就对父亲的手艺有些兴趣,如今眼见父亲年事已高而一把好手艺后继无人,便萌生了学做民族弓的愿望。

为早日把父亲的手艺学到手,杨福喜先是辞掉工作,开了4年出租,再用这期间攒的钱置备了制作材料。从1998年开始,他全身心投入了这一行。

原来弓箭大院里做弓箭所需的上百件工具都没有了,也没有专人提供制弓所需的猪皮鳔、牛筋、弓弦等,杨福喜师傅每道工序都得自己完成。第一年,他就做了40张弓,但是,这一年他只卖掉一张。

“开头确实很难,因为没有人知道”。后来,直到国家体委推荐了一位英国学者谢肃芳给杨师傅,经过他的介绍,陆续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买杨师傅的弓了。

做弓箭的手艺繁复艰苦 做把弓工序200道

按理说,传统的手工艺是不轻易让人看到绝活儿的,但杨师傅却放心大胆地让人拍,甚至还有外国电视台的记者扛着摄像机拍也无所谓。这是为什么呢?

“工艺太复杂了。”杨师傅很无奈地说,可能他现在也是巴不得能有人学会呢吧。传统弓箭制作需要丝、竹、角、筋、木、胶、漆、皮等多种原材料,作为一门全使用天然材料的手艺,对于用料、工期都非常考究。而且工艺繁复,原来的业内人士很多也只是会一两道工序。而且制弓对于经验的要求还很高,需要制作者有木工、漆工等多个工种的技术,还得能沉下心来学这个既脏且累,还不赚钱的活。

杨福喜制作的弓,普通的售价一两百元,特制的强弓要一两千元一把,对于制作弓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来说,这个价格远不能算高。杨福喜说,传统弓箭的制作十分费时费工,他现在一批弓做10把,有时候多至12把,一般需要花费3至4个月的时间。他说,别看弓箭的结构简单,但其制作工艺却十分复杂,大的工序有制胎、插销子、铺牛角、铺牛筋、上板凳五道,细分起来,有200道。一把好的弓也十分讲究,有的还需要用鲨鱼皮包把箍,还要油漆彩绘,那就更复杂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