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传承想找徒弟找不到
杨福喜说,其实类似弓箭这种传统手工艺,现在从业人员非常少,一旦老人不在了,很容易失传。他现在非常想收一个徒弟,但至今未能如愿,做弓箭比较苦,很累,收入不高,而且需要很多年才能出师,所以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做。
不久前,杨福喜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研究员,他告诉记者:“中国艺术研究院之所以聘请他和其他几位民间艺人,也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民间手工艺。以后可能要录制一些文字和音像资料,把传统弓箭的制作过程和工艺记录下来,一旦我们这些人不在了,后人还可以凭资料恢复这门手艺。”
“礼射”观念影响现代中国人
从中国古代,弓箭不仅仅是战争中必备的武器,射箭也不仅仅是一种运动,它更是一种蕴含着无限传统文化内涵的礼仪。和音律、阅读、骑术、算术一样,剑术也是古代贵族们必修的一门科目。
而现在,虽然练习射箭早已不是用于战场了,但它的意义也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附加在了弓箭习射里,从中可以了解到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有些更是对今天还产生着影响。
据了解,从我国的西周时期开始,弓箭已成为一种符号。西周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套“礼制”,其中“礼射”使射箭成为集政治、道德、体育、娱乐于一身的仪礼。
而且,射箭一直被当做主要的教育内容来加以传授。孔子时就明确提出要修习“礼乐射御书术”这“六艺”。因为射箭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训练才能掌握,适合把射箭当做“调人性情,长人信义”的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以及心理素质的综合训练的教育。甚至弓箭的实用价值和运动方式还启迪了中国的思想家们,他们从中总结出了办事目的明确为“有的放矢”,反之则是“无的放矢”,以及“一张一弛,文武之道”、“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等从弓箭的操作过程和运动方式中悟出的辩证关系。
另外,作为一项技能,射箭高手更会受到世人的尊崇。弓箭中所蕴含的方式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的思维产生着长期影响。
杨福喜说,“聚元号”已经经历了3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起起伏伏数百年。不过我们应该充满信心,使它重新再焕光彩。
(责任编辑:木兮兰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