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彝族“六祖分支”的历史

2011-03-07 10:43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蒋益文
彝族在历史上曾经历了洪水泛滥的时代。战胜洪水之后,“六祖分支”的决定使得彝族先民朝着不同的方向迁徙、拓疆,逐渐成为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迁移。不同的民族在西南大地碰撞、融合,形成了彝族等多个具有自身特点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史也由此书写。

 

  彝族在历史上曾经历了洪水泛滥的时代。战胜洪水之后,“六祖分支”的决定使得彝族先民朝着不同的方向迁徙、拓疆,逐渐成为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民族。

 

  彝族人认为,人去世后,魂灵必须回到祖先发祥地,也就是回到“六祖分支”地去。现存的18部彝文《指路经》,其终点大多指向滇东北,特别是今天的云南昭通。“六祖分支”发生在昭通,昭通是彝族文化的发祥地。

 

  往事越千年,彝族形成与发展的简单梳理

 

  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的自称。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迁移。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迁移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嶲夷”、“青羌”、“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

 

  当古羌人迁移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百濮、百越两大古老族群。古羌人和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了百濮、百越创造的南方文化。

 

  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僰人,有时则以僰、濮并列。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及其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土家、藏、彝、纳西、白、哈尼、傈僳、普米、景颇、拉祜、基诺等民族为兄弟民族。

 

  隋唐以后,彝族先民中出现了“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1253年,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路进攻云南,经由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彝族各部形成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体,大家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部落首领的争取工作,形成了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年至1287年,元朝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统治的276年间,地跨川滇黔3省的水西(大方)、乌撒(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连成一片,相互支援。各地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全体社会成员按生产资料的占有和严格的血缘关系被划分为“兹莫”、“诺合”、“曲诺”、“阿加”、“呷西”5个等级。其中兹莫、诺合是统治者,曲诺、阿加、呷西是被统治者。彝语称“被占有者”为“节伙”,因此,也可将曲诺、阿加、呷西统称为“节伙”,而将等级划分为3个。

 

  清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彝族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