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客家人的饮食习俗

2011-05-25 11:12
来源:中国民俗网 作者:中国民俗网
梅州客家人的饮食习惯为一日三餐,主食大米饭。旧时,早上用锅煮饭,用笊篱将饭捞起,盛于“饭甑”中,供一天吃。其次有芋头、木薯、粟等。

 
梅州客家人的饮食习惯为一日三餐,主食大米饭。旧时,早上用锅煮饭,用笊篱将饭捞起,盛于“饭甑”中,供一天吃。其次有芋头、木薯、粟等。
 
一般人家平时食菜以青菜为主。菜味喜肥、喜咸,吃豆腐以“肥、咸、烧”为佳。农村家家户户腌有咸菜,制法是用芥菜晒干,用盐“擦”(腌)之入瓮,将瓮口用菜叶封紧。这种咸菜是农家菜桌上的常见菜。烹调食品讲究色、香、味,佐料备有盐、酱油。姜、糟、葱、蒜、辣椒、醋、糖、胡椒、味精、薯粉等。
 
客家人喜吃焖狗肉。县城及乡村小集镇多有狗肉摊档。有“夏至狗,吃了满山走”和“冬至羊,夏到狗”之乡谚。旧时,有“狗肉不上台盘”之说,意即宴席菜色中不能以狗肉出桌。此俗早已破除。现在盛行的“狗肉火锅”,是宴席上的佳肴。
 
盐局鸡、酿豆腐、扣肉、肉圆等,都是久负盛名、别具客家风味的传统食品,至今盛传不衰。其中盐局鸡肉嫩、味香、清润滋补,是客家宴席上常用名菜。
 
盐局鸡的来历,相传是从伏羲氏教民庖牺、把鲜鱼裹上泥巴投进火中烤的故事演化而成的。又传说在好几百年前,一位长乐(现五华县)商人从外地买了一只肥鸡,准备带回家中过春节,但路途遥远,活鸡不易携带,便将鸡宰净用盐包封在包袱里。行至半途,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找不到吃的,只好学着家乡叫化子的办法,把鸡用纸包住,再糊上泥巴放进火堆中煨熟来吃,出乎意料,这样弄出来的鸡肉味道非常好!后来,这种食法被不断改进,成为客家传统名菜。制作方法是:
 
原料 肥嫩鸡一只(重2斤左右)。姜片2钱、葱条2钱、香菜5钱、精盐2.5钱、味精1.5钱、八角末5分、芝麻油2分、沙姜末5分、熟猪油2.5钱、花生油3钱、纱纸2张。
制法 1.用火烧热炒锅,下精盐8分,烧热后放入沙姜末拌匀取出,分盛3小碟,每碟加入猪油3钱,供佐食用。将猪油1两半、精盐1钱和麻油、味精调成味汁。把纱纸1张刷上花生油待用。
 
2.用旺火烧热炒锅,下粗盐炒至高温(盐略呈红色)时,取出1/4盐放入沙锅内,把鸡放在盐上,然后将余下3/4的盐盖在鸡面上,加上锅盖,用小火局、约20分钟至熟。把鸡取出,去掉纱纸,剥下鸡皮,将肉撕成块,骨拆散,加入调味拌匀,放在碟上,砌成鸡的形状,香菜放在鸡的两边即成。食用时佐以沙姜油盐。按此法制作的盐局鸡,皮爽肉滑,骨香味浓,开胃适口。
 
酿豆腐用鲜豆腐、瘦猪肉、少量海乌咸鱼或鸡蛋作原料或焖或煮,有的将豆腐煎成半赤,称红烧酿豆腐。酿豆腐的用料丰俭由人,而配制技巧却有讲究。豆腐要选用质体鲜嫩而富有弹性的石膏豆腐为佳;配料:五花靓猪肉、大乌咸鱼、虾米、火迪鱼干、香菇、猪油、豉油、薯粉、胡椒、精盐、葱花、芫荽各适量。先将上述配料捣碎、拌匀、调味,制成肉馅,然后将肉馅酿入切面长方块(或切成三角块)的豆腐里,最后,将酿成的豆腐放进热油锅中用慢火煎煮至半熟,再加适量汤水煮至熟透。食用时用薯粉味料打底,撒上葱花、芫荽、胡椒粉。吃酿豆腐时,一定要趁热,用鲜油脉菜(生菜)包着吃,这样吃不但别有情趣,且才能真正品尝出酿豆腐的风味。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