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管理人才的素质:智慧敏锐(2)

2009-04-13 18:2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吴俊
拐弯抹角说一些“大实话”,从亚里士多德就开始了。虽然他的明辨(逻辑)体系和墨子差不多, 可是也有一些小小的不同,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段论

拐弯抹角说一些“大实话”,从亚里士多德就开始了。虽然他的明辨(逻辑)体系和墨子差不多, 可是也有一些小小的不同,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段论第二格,也就是第二种“论”的方法:

墨子“论”的方法是:车由木制出来,但车可乘,木不可乘。

亚里士多德“论”的方法是:可乘的都是车,木不可乘,所以木不是车。

亚里士多德的方法为各种各样的“大实话”敞开了“论”的大门:可乘的都是车,面

包不可乘,所以面包不是车;可乘的都是车,公鸡不可乘,所以公鸡不是车。

墨子找到了车和木的共性,也找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亚里士多德只找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 认为车的 “本质”是“可乘”,所以就为各种各样的“虚假三段论”铺平了道路。

墨子和亚里士多德还有一个差别: 墨子发现了语言中的 “悖论”,直接击中它的要害; 亚里士多德没有发现 “悖论”,直到近代,西方明辨(逻辑)学家拐弯抹角地发现了“悖论”,却又拐弯抹角地拐出了正路,没有认识“悖论”。

现代人常说的一个“悖论”是:一个人在说“我说谎”的时候,任何人都不可能判断他说的是真是假。

如果你认为他说的是真话,就是承认他在说谎;如果你认为他说的是假话,就是肯定他说的那句话是真的。

西方明辨(逻辑) 学家想了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个悖论,例如把“那句话”和“那句话的内容(我说谎)”分开来判断真假:“那句话”是真的,“那句话的内容”可以是假的,也可以是真的;“那句话”是假的,“那句话的内容”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

曲里拐弯地绕来绕去,其实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因为这些明辨(逻辑)学家忘记了语言是干什么用的,竟然没有发现“我说谎”违背了矛盾律,因此是不可能被“解决”的----语言用来相互交流,离开了听者,就没必要说话;既然如此,说出“我说谎”的人到底是想让别人相信,还是不相信?不管怎么解释,都是自相矛盾。

墨子不拐弯抹角, 直接利用矛盾律解决悖论:有人说“学习没有好处”,可是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正是要让别人学习, 想让别人知道 “学习没有好处” ,所以自相矛盾。

墨子把说话的人放在相互交流的“语境”之中,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悖论:说话的人不能自相矛盾!

西方的明辨(逻辑) 学家不考虑“语境”,把吃奶的力气都用了出来,可是收效甚微:他们在“我说谎”的前面加一个“算子”,或者加一个“模态词”,十分类似于把“我说谎”放到一个“语境”之中。可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些明辨(逻辑)学家自己违背了同一律---- 加了“算子”和“模态词”的语句已经不是原来的语句 ----如果“那句话”和“那句话的内容(我说谎)”能够被分成两个被判断的对象,那么,世界上所有的“指鹿为马”都能够被“解决”。

多数人都不可能在说话的时候去判断对方说的哪一句话该加 “模态词”,哪一句话不该加,根本不可能按照明辨(逻辑)学家的“教导”去判断句子的真假:“不加模态词的句子由构成部分的真假决定真假,加了模态词的句子不是由构成部分的真假决定真假”。

那些明辨(逻辑)学家不管语言的双向性,只想一个人就“解决”悖论,所以根本无法与正常语境中的人们相沟通。不但普通人无法实行这些明辨(逻辑)学家的“解决方案”,知识分子中的大多数也无法实行。

结果, 除了少数的明辨(逻辑)学家之外,西方知识分子仍然不断地制造着新的悖论,就象 “学习没有好处” 这种说法一样,现代的学术著作中有许多“预测是不可能的”,“努力是没有用的”之类的说法。

说出“预测是不可能的”这句话的人,自己就在作预测,只不过他的预测与别人的预测不一样罢了。 说出“努力是没有用的”这句话的人,自己就在作努力,只不过他的努力是要否定别人的努力罢了。

这些悖论与佛学相比, 却是小巫见大巫。

佛学之梦,比这些“学”大得多:“涅[般/木]”就是一个大梦境!

佛学的出发点是人生太苦: 生老病死,乐极生悲,欲望不休,全是苦,总之人们都是活受罪,根本就不应该活在世上,应该“涅[般/木]”。可是佛爷菩萨说这些话的时候都活得好好的,都没有“涅 [般/木]”。佛门的用意只不过是说不当僧尼就不值得活着罢了;

佛学把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说成是蒙蔽心智的“六识”,全都靠不住,可是佛爷菩萨说这些话的时候都不能不用舌头,听这些话的人不能不用耳朵,佛门的用意只不过是说除了他们自己之外的“六识”全都靠不住罢了;

佛学把所有的 “知”都说成“无知”,可是佛爷菩萨说出来的“无知”却是想要让别人当成 “知”来接受的,佛门的用意只不过是说除了他们自己之外的“知”都是“空无”罢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