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之上, 大凡否定人类生存智慧和群体延续的说法,都是悖论!英国有个德裔大哲维特根斯坦说得好:“怀疑本身有赖于不受怀疑。”---- 每一代人,都在过去未来之间定位,不是“史无前例”,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佛门不是独立的, 它不过是寄生在可延续群体之上的一个 “菌种”---- 如果没有“寄主”,它根本不能延续到两代以上!
西方的语言有一些内在缺陷,所以无论是大众,还是知识分子,都不相信别人。似乎一个人可以自己对自己说话,无须考虑“语境”。
如果佛爷菩萨和现代西方的理论家们读过 《墨子》 中的《经下》第77段和《经说下》第77段,不再相信悖论已经“解决”,也许就不会那样自相矛盾了。
学习墨子和荀子的论辩学,用到论辩实践之中,一定会使人智慧敏锐,识别诡辩。
上述抬高 “审美教育”的作用,在论证时就出现了诡辩:把“审美教育”分为浅层和深层, 把 “深刻的理解力”作为“深层次的审美教育”的一个内容。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方式。这种“论证”方式的漏洞早在《荀子·正名2223》中就指出来了:“一个语词表达什么事物,其中没有什么道理,只要大家都用一个词表达一个事物,成了习惯,就是合适的。如果有人自己定义,与大家常用的意思不一样,就不合适(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美”是精神需要的直接满足,根本用不着“理解”,要“理”的精神活动是“求真”,不是“求美”。
近代以来, 有些人对“智慧敏锐”的理解越来越狭窄,上述的第五条“笃行”,似乎已经不属于“智慧”。其实,任何一种“智慧”,如果不能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群体延续,都会被历史淘汰,属于“弱智”。
20世纪之末,有一首《新酒令》:“尖圆千万”,很生动地显示了作者的智慧敏锐,对于群体延续具有警示作用,所以不胫而走,流传甚广:
市长: “筷子尖尖,盘子圆圆,我去过的饭店有千千万,我吃过的酒楼有万万千,我掏了一分钱没有?没有。”
市委宣传部长: “笔杆尖尖, 笔尖圆圆,我写的文章有千千万,我发表的文章有万万千,有一句实话没有?没有。”
小偷:“万能钥匙尖尖,保险柜锁头圆圆,我偷过的经理有千千万,我偷过的书记有万万千,有一个报案的没有?没有。”
大款:“金条尖尖,金表圆圆,我承包的工程有千千万,我的伪劣工程有万万千,有追究责任的没有?没有。”
林业局长:“锯齿尖尖,滚木圆圆,我砍的木材千千万,我卖的木材万万千,我栽过一棵树没有?没有。”
水利局长:“石头尖尖,浪头圆圆,我修过的大坝千千万,不顶用的万万千,大坝里放了钢筋没有?没有。”
市委组织部长:“组织部招牌尖尖,组织部大厅圆圆,我考察的干部千千万,我提拔的干部万万千,有一个好人没有?没有。”
教授:“A尖尖,B圆圆,我教过的学生千千万,我培养的研究生万万千,有一个在国内的没有?没有。”
推销员:“头发尖尖,脑袋圆圆,我去过的发廊千千万,我见过的发廊女万万千,有一个会剃头的没有?没有。”
中国人在酒令中运用“寻找基本因子建立实事模型”的方法,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基本因子有5个:1、尖,2、圆,3、千,4、万,5、没有。这五个基本因子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合成一个模型,用来表述社会中的一些实事。由于有许多夸张的成分,这个模型不是“可确认”的模型,但是它广泛流传,说明对多数人来说是“可承认”的模型……表达了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满。
敏锐,是洞察已有规范与现存事实之间差异的能力:按照已有规范,市长吃饭应该掏钱,宣传部长应该说实话……酒令作者洞察了这些规范与现存事实的差异,找了五个基本因子建立起一个表述模型,可以说是一种智慧。如果洞察了差异之后只是发牢骚,还不能说是智慧,只能说是敏锐。不过,写酒令只是小智慧。如果能够找到这些差异的症结,努力去矫正,才是大智慧。
人类社会是非常复杂的现象,为了找到社会问题的症结,不能只靠“寻找基本因子建立实事模型” 的方法,还需要“寻找可测实事系列定位案例”的方法。儒家管理学是大智慧,运用“寻找可测实事系列定位案例”的方法,可以发现上述那些差异的根源是信用缺失,矫正的方式是文化复位,敬宗收族,在现代可以利用通讯网络查询,以族长介绍信为核心建立起全社会的信用保障体系。
敏锐的人不一定智慧,孔子说的“敏则有功”中的“敏”,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敏锐”,而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敏锐+智慧+迅捷实行”敏锐+智慧+迅捷实行(笃行),是管理人才的重要素质:“成熟的人可以吃不饱,住不好,却一定要洞察世事,履行义务,不能说废话,不能说空话,不能名不符实,不能自相矛盾 ----找到知识的源头,使自己的言论严密恰当,行为端正可靠,这样才可以说是好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