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上面这个“科学幻想”在长安街上不会发生,可是在“温差水花”的物理实验,以及在 “变色反应”的化学实验中,这种故事却是屡试不爽的。只不过,“喝水”要改成“加热”,或改成“泵入化学品”;“出汗”要改成“散热”,或改成“抽出化学品”。
人类社会也是耗散结构,它的“混沌”状态是离散的个人凑到一起,从这种“混沌”走向有序的过程,在动物中做过一个实验:
把不同地区的褐鼠放到一个大围墙中, 如果它们全都 “不认识”,没有任何鼠形成“部族”,就是“混沌”状态。这时的褐鼠全都是单个儿的鼠,每只鼠都信仰“个鼠本位”:“开始时,各个动物彼此都害怕着对方,它们并没有攻击的情绪”。相反,它们会开始选择伴侣,配对成双,走向有序。“只有在它们开始安定下来划定领域后才真正地变得好斗”:如果有几对“新鼠”在同一个时期喜结良缘,接下去就是长时期的争斗,形成相对稳定的秩序结构。
如果只有一对比其他的早一点儿“成家”,结果更残酷,但也更有序:“这两个伙伴将联合以暴力加压于围栏(墙)内不幸的同居者,以至于不可能有另一对配偶的组成。这些未配对的老鼠明显地降低阶级,而且时常被这对配偶追击。甚至在一百零二平方码的围栏(墙)内,两三个星期内就足以使这对配偶杀死所有的居住者,其中包括十到十五只强壮的成年鼠。”
一个地区只有一家, 最后一定是近亲繁殖。生育能力非常强的鼠种才能延续:劣质基因显现出来的小鼠很快都会死去,但是因为生得多,活下来的基因都不算太坏。
狼群和鼠群不同,狼群能够容忍非亲成员,“代价”是放弃平等:“在狼群里,成员彼此都非常体贴,最高阶级者得享受先食猎物的权利。但是鼠群没有阶级层次之分。”
人类走向文明是个缓慢的过程,从鼠到狼再到更高级制度,充满了流血和战争。但是,文明过程确实把越来越多的群体包容到“和平”的范围之内,到了二十世纪之末,“全球一体化”几乎成了共识。“一体化”的方法当然不是近亲繁殖,因为人的生育能力比老鼠差得多,还有医疗保健,不淘汰劣质基因,所以这个方法不可能成功。
人类只有两个选择:个人本位,或团体沟通。
个人本位就是在地球这个“大围墙”中,防止有人“配对成双”。先是拆散家族,后来拆散家庭。不是说不性交,而是说不把性交对象视为“同伙”,更不是“亲族”,只看成“交易双方” 中的另一方,“以恶制恶”---- 源于西欧北美的市场竞争制度,使得谁都不能 “安定下来划定领域”,也就不会像动物那样相互攻击,但是又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识相通,交易互利,所以比围墙中的老鼠“文明”。
中国人在商鞅变法的时代也像后来的西方那样,把每个人都当成坏人,坏人和坏人不会相亲, 所以只能与“制度”亲:“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任奸则罪诛,罪诛则法胜民”。可是这样的制度要耗用许多资源,中国的环境条件支撑不了,后来的中国人就创造了另一种减少野蛮攻击的制度:不是通过“个人本位”,而是通过“团体沟通”----超越语言障碍,先仪式(礼)后语言。仪式的“原始功能是诱发种族内分子间的相互了解, 以便避免攻击的不良后果。”把同一个“家族”的褐鼠放进同一个大围墙,可以观察到它们“对待自己团体里分子的行为就象是社会规范下的标准(卫)道士”。只有把不同地区的褐鼠放到一起,“它们遇到另一个社会的同类分子时,马上转变成可怕的野兽”,家族和家族之间发生恶斗。这就会淘汰“鼠口”较少的家族。
中国人和欧美人的共同点是:口声语言越来越通用。动物“以一种共同具有的特殊气味作为识别的指标”,混合生活在同一群体之中的个体才能具有特殊气味。口声语言就不同了:人类的口声语言能够超越直接接触,相互沟通。
人类不但发展了口声语言, 还发展了许多非口声语言。 欧美人用中指表示男性生殖器, 如果中国留学生不知道,用中指去指别人,就很不礼貌,肯定会被当成外人。好在许多英语教学中都有非口声语言的课程,而口声语言的交流有助于理解非口声语言,所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较顺利地沟通。
个体沟通之后, 还是可以“个人本位”;如果不是个人本位,就要承认超出亲族之上的团体, 承认差别,像狼群中的等级制度。人比狼强的地方,是和平的范围更大,行为更复杂:不但寻食,而且团结抗灾。狼不会抗灾,遇上洪水大旱只能逃跑,或遭灭顶。
“个人本位”很像老虎,要维持一只老虎的生存,需要很大的区域。“一山不容二虎”, 如果老虎太多,就一定会有“武装到牙齿”的激烈争斗。不过,老虎没有核武器,所以最后总能剩下一只,还能在“一山”之中为王,不至于生活在二战后期的广岛上。
个人本位和团体沟通都能形成有序的耗散结构,正如温差水花的有序结构不止一种,变色反应的有序结构也不止一种。一个中国人移居到西方,最大的不适应是西方警察作为“第三者”插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西方的有序结构要求父母和子女都是相互独立的个人,而中国的有序结构允许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比与其他个人的关系更密切,然后再要求家庭(族)与家庭(族)之间“团体沟通”。
科学家也为耗散结构寻找基本因子,建立模型。所有能够“解释”复杂现象的模型都是非线性模型,十分类似于上节所述的阴阳五行和奇门遁甲。各种模型都给出了两个结论: 1,物理化学现象与复杂的天气现象及更复杂的一些现象可以用“数学模型”沟通起来,反过来说,把复杂现象简单化到一定程度,就是我们在物理化学中所熟悉的知识;2,物理化学规律对于预测复杂现象是无能为力的, 因此,必须采用新的方法,也就是寻找可测事实系列定位案例的方法。
对于旅游来说, 就是要把近期的实事联成串,再从历代与流动相关的重要实事中寻找早期的相似串:第五串与近期具有“反衬”类似,第三及第四串与近期有局部类似,等等。根据这些事实系列可以进行预测,作为决策的参考。定位了案例之后,可以提供更具体的决策参照。例如北京的三个实例,就可用作借用古典名著兴建景区的决策参照,除了北京的大观园等案例外,还可以寻找空间周期,如河北正定的贾府。江苏无锡的三国城则可能属于不太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