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陈德述:继承、弘扬儒家的孝道文化的精华(二)(4)

2009-05-09 09:4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陈德述
第五,《礼记》中的孝道思想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仪礼》取得了“经”的地位,而关于礼的一些“记”,

 第五,《礼记》中的孝道思想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仪礼》取得了“经”的地位,而关于礼的一些“记”,只是“经”的附属材料,到了东汉经过增删,形成了85篇本和49篇本。85篇本,为戴德所辑,称为《大戴礼记》;49篇本,为戴圣所辑,称为《小戴礼记》。后来,郑玄对《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释,从此,《礼记》才独立成书。《礼记》中包含有儒家非常丰富的关于“孝”的内容。

《礼记》中讲孝道,除了重申“立爱必自亲始”,“大孝尊亲”、“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三年之丧”以及种种祭祀方式之外,重点强调:

Ⅰ、认为“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大提高了“孝”的社会价值和功能。“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之东海而准,推而放之西海而准,推而放之南海而准,推而放之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祭义》)从曾子的这段话中看出,他把“孝”描写成为充满宇宙的、没有时间限制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性的存在物”。

Ⅱ、把“孝”与政治结合起来,与“事君”、作官、作战等国家行为结合起来了,拓展“孝”的内涵和外延。曾子说:“居外不敬,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祭义》)这五种情况都称为“非孝”。这“五不孝”中没的“事亲”,其核心是“事君”。这与“善事父母为孝”的内涵有了很大扩展。还说:“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贵有德,何为也,为其近于道也;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其近于子也。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至孝近乎王,虽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霸,虽诸侯有必兄。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领天下国家也。”(同上)曾子认为,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五种措施中,“贵贵”,近于事君;“贵老”,近于事亲;“敬长”,近于爱兄。把“孝悌”纳入管理国家的措施之中。

Ⅲ、特别强调贵身、全体是“孝”的重要内容。“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祭义》篇记载了曾子学生乐正子春的一个故事:有一次,乐正子春不小心伤了脚,脚已经好了之后,还数月不出门,而且忧心冲冲。他的学生问他,为何这样。乐正子春回答说:你问得好,“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三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危也)。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顷(跬,kuǐ)步,一举步。一举步就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我现在伤了脚,忘记了孝道,所以心里感到忧愧。为了尽孝,在走正道不要走邪道,过河要乘船,不要游水,不要把自己的身体走危险的地方去。为了尽孝道,邪恶的话不要说,说话要的礼貌,忿恨的言语就不会及于自身。不伤身,不辱身,就可以称为“孝”。

Ⅳ、最后,曾子还在“养、敬”的基础,提出了“安”。对于父母“……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还说:“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礼此者也,义者义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另外,曾子说:“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义。”(《祭义》)

通过上面的论述,使我们对春秋战国关于“孝”的观念有了一些子解,也子解我国古代孝道文化的丰富内涵,我们应该从中批判地吸收有教益的东西。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