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陈德述:继承、弘扬儒家的孝道文化的精华(一)

2009-05-09 09:4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陈德述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家庭结构、意识形态、交往方式等,全体公民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农村出现了所谓的“空巢效应”,只剩下了996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家庭结构、意识形态、交往方式等,全体公民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农村出现了所谓的“空巢效应”,只剩下了9961部队,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全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人口的贫困化,老年人的赡养和照顾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加上长期左的思潮对传统孝道美德的否定,“孝”这个伦理规范,已从我们的伦理学消失了。在对儿童、少年、青年以及对社会各阶层的人们进行道德教育时,也不提“孝”这个传统的道德规范,因此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孝”?不知道如何行“孝”。从现实来看,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天下有不是的父母”,也有“忤逆不孝的儿孙”。不赡养父母、虐待父母,对父母不尽孝道的事件层出不穷,甚至杀害父母和爷爷、奶奶的事件也有所出现。这种不尽孝道的行为,给社会文明、社会稳定、社会和谐造成极坏的影响。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弘扬传统的孝道文化,建设一个文明与和谐的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一、先秦时期儒家的孝道观

“孝道”文化是中国特有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考证,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一个小子搀扶着一个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尔雅》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说“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礼记》:‘孝者,畜也’。顺於道,不逆於伦,是之谓畜。” 畜者,养也。由此可见,“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事奉和奉养父母的意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体家庭的形成,父系家长制的确立,“孝”的观念就逐渐形成和发展。下面,我们从儒家的经典和有关文献中来考察儒家关于“孝”的内涵和它的变化、发展。

首先,我们考察《诗经》和《尚书》中“孝”的观念。

大家都知道,《尚书》和《诗经》都是经过孔子删定的儒家经典,其中包含着关于“孝”较为原始的观念和内容。

《诗经·唐风·鴇羽》:“王事靡盬(音gǔ,止息),不能艺稷黍,父母何怙(借为糊,食也),悠悠苍天,曷其有所?王事靡盬,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王事靡盬,不能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这首诗控诉了君王事情没止息,没有时间去种稷、黍、稻、粱来奉父母,使父母没吃没喝,受尽饥饿。

《尚书·酒诰》是周公代表成王告诫康叔在卫国应该严厉戒酒的词令,其中记载说:“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在农闲的时候,用牛车载着商品,去远处的地方进行贸易,用来孝敬赡养父母,让你们的父母高兴。你们要在这样的时候才能饮酒。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父母栽种桑树和梓树,对它们应该恭恭敬敬。没有一个人不尊仰父亲,没有一个人不依恋母亲。这里说的是,要对父母要毕恭毕敬,要尊敬和慕念父母,不要忘记了他们。

《诗经·齐风·南山》:“藝蔴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衡”,横也。“从”,纵也。“亩”,田垄。诗借用种蔴必有田垄的道理,比喻娶妻必须诉父母。在古代,取妻必告父母是“孝”的内容之一。

《诗经·小雅·蓼(音lù,陆)莪(音é)》:“哀哀父母,生我劬(音qú)劳。”  “哀哀父母,生我劬瘁。”“父兮生我,母兮鞠(养)我。拊(抚)我畜(爱)我,长我育我。顾(照顾)我復(庇护)我,出入腹(抱)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