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间被工人们称为只有“人、砂、金属”存在的车间里,感受到滚滚铝液的炽热辐射在这位普通劳动者身上后透出的温度和热度。
而这位劳动者,在这个车间里已经坚守了33年。
他叫毛腊生,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061基地风华机械厂的特级技师。
33年来,他一直在用生命诠释着“工人”这两个字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艺术可以重来,但是我们绝不能重来”
33年前,毛腊生还是一个在茶厂下乡的知青。经过招工考试,他进入航天企业工作。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用汗水、执著与敬业,不断探索铸造生产的特性,逐步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在铝镁合金铸造方面,掌握了很高的操作技能。
每当说起毛腊生,他所在的公司里没有一人不伸大拇指。“你去看看毛师傅的竹片梗吧,你就会明白我们为什么佩服毛师傅了。”一名新来的学徒说。
走进毛腊生工作的车间,偌大的场地堆满了型砂、砂箱、模具、铝镁合金及电解炉,显得陈旧、空旷和单调,整个工作现场甚至找不出一把可供休息的凳子。
顺着学徒指引的方向,记者看到了毛腊生,他正蹲在地上,用小小的铲刀,一点点地修补模具上的砂子,眼神凝聚在一个个细小的砂坑上,左手攥满了砂子。铲刀在砂子上轻轻游走,毛腊生看着手中快成型的砂模,微微一笑,犹如一位母亲在看着怀中婴儿。
这是一张朴实的脸,一副近视眼镜架在他的鼻梁上,镜片上甚至还有来不及擦去的汗渍。
“不是我不和你说话,我一说话就要分心,就容易漏掉细小的罅隙,对于一个砂模来说,这是很致命的。”熟悉他的人说,毛师傅工作起来有些“不近情理”,“哪怕是天塌下来,他也会呆在砂模旁,既不会动一下,也不会说一句话。”
在砂模的旁边,从地上捡起了那名学徒一定要让记者看看的竹片梗。这是一把造型工独有的工具,一把细长的不锈钢片,它的顶部已经出现了尖刃,钢片的上半部分明显比下半部分薄了许多,像一把刚刚打磨出来的匕首。
再看看车间其他师傅的动作,切、削、剔、攘,完全像是使用一把小刀。而他们切割的对象,却是一堆堆的砂子。
“这把竹片梗,毛师傅已经用了33年。”听到这位学徒的这句话后,记者顿时明白了,这就是“铁杵磨成针”。
再次走到毛腊生身旁,他依旧专心雕刻他的“砂雕”,此时的他就像一名雕刻家。
他又整整蹲了两个小时,然后起身。“艺术可以重来,但是我们绝不能重来。”面对记者,他的话铿锵有力。转过头,他又走向了下一件“砂雕”。
“真想不到,你们这里的一线工人这么厉害!”
2006年,风华厂与中南大学合作,为国家某重点型号共同开发“高温耐热镁合金”舱体,公司的专家和中南大学派来的一名博士生导师一起,先后试验20多次均告失败。看着报废的20几个产品,大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此时,公司领导想到了毛腊生,“请他‘出山’,或许能够解决。”
“只是个普通工人,能行吗?”面对专家的质疑,毛腊生并没放在心上。他呆在废品堆里潜心钻研了2天,提出了在这个仓体上多加两圈加强框的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