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王洪军:岗位创新的楷模(2)

2010-04-14 15:18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朱永斌
开始,钣金整修工具完全是德国进口的,价格高,一套工具十几件,就得四五万元;品种也不全。有时因为没有工具,很多白车身被德国专家宣布无法修复
 
开始,钣金整修工具完全是德国进口的,价格高,一套工具十几件,就得四五万元;品种也不全。有时因为没有工具,很多“白车身”被德国专家宣布无法修复而报废。
  
王洪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心中冒出了一个念头,“工具自己做。”
  
有工友知道他想动手做工具,很是不理解,说:“有工具就修,没工具,修不了,报费了,也不是咱们的责任,咱多操啥心。再说了,你自己做工具,能行吗?”王洪军却说:“不做就永远不行,做了总有一天能行。”
  
王洪军做出的第一件工具是在1995年末,是一个修侧围的钩子。
  
开始做出的钩子由于前端强度不够,一用力钩子就打弯变形。他这才知道制作工具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他回家找金属材料和热处理方面的书看,去技工学校向老师请教,通过采取不同的热处理方法,经过多次试验,他成功了。
  
“好使!”当他把钩子拿给同事们用后,大家都说好,抢着用。
  
王洪军对制作工具入了迷。他发现,对于车身一些特殊部位的缺陷,德国人也没有方法和工具进行修理。这让他看到了在这一领域还有新的创新空间,还有许多国内外的技术空白可填补,有实现技术超越的新机会。
  
王洪军由制作Z型钩、T型钩、打板等单件工具,发展到多功能拔坑器等组合工具。目前,他发明研制的工具已达40多种2000多件,被同行誉为“生产线上的千手观音”。这些工具,可以使一汽-大众所有车型的各种缺陷得到修复。用王洪军徒弟的话,“现在几乎没有我师傅修不了的缺陷。”展车是汽车博览会上的“名片”。它不仅展示企业产品,扩大品牌影响,而且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和企业文化的张扬。
  
2003年以前,一汽-大众的展车每年都要花费大笔资金聘请德国专家来做。每次德国专家做展车时,都不让中方员工参与,怕影响展车质量。王洪军坐不住了,咱个头没人家高,可志气不能比人家短,既然做展车是钣金整修工的最高境界,就要占领这个制高点。
  
王洪军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揣摩做展车的技术,老外一动手干,他就在边上仔细看,老外活一放下,他就认真记,老外下班了,他就在废件上反复练。经过几年的积累,他掌握了展车制作方法。
  
2003年,王洪军开始领军做展车,仅用半个月就出色地完成了德国专家需要1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从此结束了一汽-大众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做展车的历史。近3年来王洪军就为公司制作展车189台,节约费用700多万元。
  
创新方法,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之所以学会并注意总结和归纳修复的方法,刚开始主要是为了带好徒弟。我发现了好的修复方法,就是为了其他工友和徒弟不再盲目地去试修,因为一旦试不好,就可能产生车身报废或出现报废件,给企业造成浪费。”
  
王洪军根据多年操作经验总结出了凹坑、死点坑、边缘坑、弧面坑等不同缺陷的各种整修方法,实现了检查快,打磨快,修复快。他把自己掌握的整修技能和研制的一些先进方法和技巧进行整理、归类,创造出了47项123种整修方法。
  
“为什么方法中都要加一个快字呢?”王洪军说,车在生产线上走,你必须要在几秒钟内用手摸出缺陷,还要快速地修复,否则,就会影响生产。
  
2003年4月,他的快速修复方法通过了一汽-大众中、德质保专家组织的评审和鉴定,被正式命名为“王洪军轿车快速表面修复法”。专家给以高度的评价,认为,王洪军的快速修复法对车身表面钣金修复和调整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居国际先进水平。
 
王洪军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自己的“法”,决定把它整理成一本书。
  
从2004年初开始,他每天都写到半夜,几易其稿,用了将近2年的时间,一本名为《王洪军轿车车身维修调整方法》的书终于脱稿。去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于该书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内容通俗易懂,在行业内外受到广泛好评。
  
十几年来,王洪军带了很多徒弟,经过他培训、听过他讲课的人就更多了,其中,很多人都成了钣金整修的小专家。
  
如今,在一汽-大众公司的捷达、宝来、奥迪、速腾等所有车型整修线上分兵把口的都是王洪军的徒弟。他的徒弟们又带了很多徒弟,目前已形成了一支由200多位高技能、敢创新人才组成的“洪军”团队。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相关推荐
频道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