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文心雕龙》批评文体三品

2009-05-11 11:00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李小兰 曾 琪
刘勰《文心雕龙》作为一部批评巨著,从作者的生平思想到作品的版本、校勘及其批评原理等,一大批学者孜孜不倦地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风格论备受关注

刘勰《文心雕龙》作为一部批评巨著,从作者的生平思想到作品的版本、校勘及其批评原理等,一大批学者孜孜不倦地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风格论备受关注,成果众多。然而,《文心雕龙》本身的文体问题、风格问题却少人问津,鲜有研究。

李建中《文备众体: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1]参照童庆炳关于文体概念的内涵,同时结合中国文论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概念术语,将批评文体涵义概括为三个层次:体制(体裁)、体貌(风格)、体势(语体或语势)。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在前人理论基础上,将诗境风格分为二十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都用一首四言诗描述其特征,作者把所能体会到的诗的风格,形象化地描绘给读者,诗歌的风格以多样化的形态呈现出来。“品”,有品评(动词)和品貌(名词)之意。本文借用《诗品》的三种品目,从批评文体角度契入,尝试对《文心雕龙》这部理论批评巨著进行品鉴,分析其文体多姿风貌。

体制雄浑  

《诗品》{1}将“雄浑”位列第一,但并未做概念上的明确阐析,只是用形象化的诗句来表征该风格的意境:“具备万物,横绝太空。”(雄浑之气,笼罩万物,横贯九天)(《诗品·雄浑》),这是对“雄浑”这种风格最好的注脚。“荒荒油云,廖廖长风”,透过司空表圣的诗意描述,我们可以感知,“雄浑”其实是一种高远的境界,一种豪雄的气势。

风格是因内而符外的,《文心雕龙》的“雄浑”首先来自主体。作为文论家,没有雄浑的气魄,决写不出雄浑的文章。刘勰是一个有气魄、心存远志的文人,有着不苟同他人的信条。他在《序志》篇中指摘前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不足,认为前人的理论尚未建立完整的体系,也未能系统全面地从各方面深入论述文学理论问题,所谓“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正因为前人的理论未能振叶寻根、观澜索源,没有从根本上深入探讨文学理论问题,还停留在泛泛的议论上,理论水平不高,所以刘勰立志撰写一部“弥纶群言”、“深极骨髓”(《序志》)的《文心雕龙》。“返虚入浑,积健为雄”(返归至道,才能达到浑然之境,蓄积力量,笔力始可显出豪雄)(《诗品·雄浑》),《文心雕龙》正是凭借着高屋建瓴的创作自觉和独一无二的“体大虑周”,[2]成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空前绝后的理论批评巨著。

当然,《文心雕龙》的“雄浑”还取决于客体,即论著的体制结构。刘勰采用了《周易》中数的观念,建立起《文心雕龙》严密而明晰的结构体系,所谓“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序志》)“大易之数”即“大衍之数”,《易·系辞》谓:“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3]651刘勰把“大衍之数”运用到《文心雕龙》中,以五十篇的结构形式来包罗所有“文”的现象,而在五十篇的结构安排上,做到纲举目张、条理分明、前后贯通、逻辑严密。五十篇不是孤立的,篇与篇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文学的本源到文体的演变和分类,从创作理论到批评理论,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到作家的修养,真可谓“振叶寻根”,“笼圈条贯”(《序志》),次序井然。体制之庞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谋篇布局、结构安排,旨在通过建立一个弘廓空间来含孕八荒,从而获取更大的审美感染力。这种宏大的体制结构从整体上即显示出一种吐纳万象的恢宏之势。

《文心雕龙》“雄浑”的风格亦通过其内在的逻辑生出。《文心雕龙》由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割情析采和批评鉴赏四个互有联系的组成部分,构成一个严密而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其各层次、各部分之间,既是自成系统,又是互相联系和转化的,“文之枢纽”五篇贯穿全书,文体论二十篇,虽然专论文体,但是其“敷理以举统”部分论述各体文章的写作道理和文体的特点,和创作论部分可以互相补充,相辅相成。“选文以定篇”部分评论作家作品,为批评论提供了许多文学批评的实例,相得益彰。至于序言部分,如刘勰自己说的起着“以驭群篇”(《序志》)的作用。安排周密细微,紧凑而自然,显现出高度的逻辑性。范文澜评价说:“《文心雕龙》五十篇总起来是科条分明,逻辑周密的一篇大论文。”[4]至于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文心雕龙》注重对思想的阐释,以此证明和显现经书本身的道理具有绝对正确性,这种证明本身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而且全书不仅论证周密,梳史也极有条理,层次分明。刘勰在原道、宗经、征圣的思想指导下,在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情感中,纵横古今,激扬文才,敷张扬厉,驰骋于“文”的世界,逻辑地阐释“文”的内在规律和及其所呈现的态势,无论是理性逻辑还是情感逻辑,都令《文心雕龙》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力量,即以理服人、以势折人的力量,笔力尽显雄健奔放、豪雄浑厚之气。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