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说:“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大师亲为《了凡四训》作序。极力推崇袁了凡。《了凡四训》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佛家精神相近。
《了凡四训》是这本书的名字。[了凡]是写这本书的人。[了凡]两个字的[凡]字,有两种说法。第一、是平常的[凡人]。[了]是明白、也是完结的意思。[了凡]就是明白做个平凡人是不够的,应该要做最上等的人。第二、就是指作者袁了凡先生。他是明朝人,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府的吴江县。他是进士出身,做过宝坻县知县。他喜欢做善事,并且是信仰佛教的。因为他是一个大善人,所以大家都尊重他,称他了凡先生。创造命运是有一套学问,它是有理论、有方法的。这些理论方法就在这本书中。这本书的分量虽然不多,但对于这方面确实掌握住纲领。所以我们想要改造命运,创造命运。都要依本书的道理方法为基础。
[四训]是四种教训,就是本书所说的四篇文章:第一是立命之学,第二是改过之法,第三是积善之方,第四是谦德之效。这是了凡先生把他读书所得到的心得,以及他一生奉行[太上感应篇]的经验,写了这本书来教导他的儿子。所以此书是他的家训。
第一篇[立命之学],这是世间每个人都想明了的课题。我们一般所见所闻,这个世界上的人,有富贵、贫贱,长寿、短命,都认为是命里注定的。很多人都信命,这种说法不能说他完全错。可是我们要晓得还有特别的,就是命运可以改变的道理。真是所谓我命在我不在天。人不能被命运束缚,还要看他自己现在去创造。
这一篇[立命之学],就是了凡先生把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过,同他所看到的一些改造命运的人种种效验,告诉他儿子,要他儿子不被这个[命]字束缚住,要竭力去做种种的善事,不可以做坏事。[立]字是建立的意思。[立命]两个字,就是命不能束缚我,是我创造命运,命运掌握在我手里的意思。所以[立命之学],就是论立命的学问,讲立命的道理。从而得到一个快乐美满的人生。这四篇文章,都是袁了凡先生对他儿子所说的话。所以文章的语气,是勉励其子,自己一生命运是如何改变的,希望他的子孙也能明了此理,依教奉行。
这本书的一开始:“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
这是他自己叙述,从小父亲就过世,母亲叫他放弃举业[举业]就是读书求学从政,也就是放弃读书去学医。因为在中国过去旧社会里,读书求学目的是从政。放弃读书,就是放弃从政的行业。学医可以养生,自己有一技之长,将来可以凭行医谋生。所以这里的[养生],[生]是生活。同时又可以救人,[济]就是救济别人。这是很好的行业。人生选择行业是很重要的。从前教书的先生,学生接受他的教学,没有规定学费是多少,而是随便供养的。家里富裕的人就多送些,贫穷的人就少送些。只要至诚恭敬的表达尊师重道的心,学费的多寡不是很重要的。医生也是如此,只要尽心尽力地为人治病,至于报酬就随各人的心意,因为他是以救人为目的。所以古老的社会里,教师和医生普遍的受到人们的尊重,道理就在此。
“且习一艺以成名”。这个[艺]字就是技艺。技艺如果专精,就可以成为一代名医。“尔父夙心也”。母亲告诉他,这是你父亲的愿望。当然,了凡先生就放下读书的念头来学医。从[可以养生]起四句话,都是了凡先生的母亲所说的。
下面是原文“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敬礼之。语余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进学。何不读书。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皇极数正传。数该传汝。余引之归。告母。母曰。善待之。试其数。纤悉皆验。”
这一段是叙述他改变命运的机缘。内容描述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这个老人[修髯伟貌]。[髯]是胡须。从面颊两边垂下的叫[髯];在下巴底下,嘴两边的叫[须]。这个人胡须很长,相貌庄严,个子高大,看起来不是一个凡人,所以叫[飘飘若仙]。仙风道骨,潇洒出众,没有一点俗气的样子。所以袁先生对这位老人非常敬重,因为他品貌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