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说:“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大师亲为《了凡四训》作序。极力推崇袁了凡。《了凡四训》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佛家精神相近。
原文:“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及食米七十余石。屠宗师即批准补贡。
这是廪生所得的俸米。一石是十斗。他说每个月领俸禄,你自己记住,等你领米领到“九十一石五斗”,你就“出贡”了,就升级了,你就从廪生升到贡生了。升到贡生,廪米就不给了,廪生的缺就让别人来补,这有一定的名额。屠宗师就是当时的提学,相当于现代的教育厅长,他看袁先生的学问、品德还不错,建议要提拔他。[出贡]就是批准了补贡,从廪生就补贡生的缺了,也就是升级了。
原文:“ 余窃疑之。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叹曰。五策即五篇奏议也。岂可使博洽淹贯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县申文准贡。连前食米计之。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他这下怀疑了,孔先生这一著没算对。
俸禄领到七十多石的时候,屠先生就批准他补贡了。可能屠先生批准之后,也许就升官高迁,也许是调职了。[署印]是代理。教育厅长大概被调走了,现在有个代理教育厅长。这一位代理教育厅长不同意,把他驳回去,不准他补贡,他还继续去当秀才、廪生。廪生、贡生都是秀才。一直到了丁卯年殷秋溟宗师当提学,他看到“场中备卷”。这些考卷就是落第的,没有考取的卷子还保存著。有些时候,主管的官员会把这些没有考取的卷子拿来,重新看一看,希望发现遗漏的人才。如果真正是人才,他们还是要提拔的,怕的是一时差错遗漏了。
殷秋溟就看到袁了凡的考试卷。“五篇”就是“五策”,即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论文,五篇论文。殷先生看了非常满意,非常的赞叹。他说这五篇论文,就像是五篇奏议。“奏议”是臣子对皇帝的建议,国家施政应兴应革,他们都可以提出意见,贡献给朝廷,由朝廷来取舍。殷先生说这五篇确实就是奏议。可见袁先生见识很高,文章写得很好。而一般对国家兴革提出建议,都是属于大臣的事情,不是小小的秀才做得到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政务委员,国策顾问,是他们提出的这些文章。而袁了凡的文章居然可与他们相提并论,可见他的确是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