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供养,是饶益众生,而不是向佛行贿,是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用金泥刷满佛像。我们还要精进地修行,塌实地行路,勇敢地背起一个个的别人的担子。
2.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这一句经文出自《华严经》。《华严经》是中国极为重要的一部佛典,华严宗就是因为这部佛典而得名的,自然,华严宗的第一经典就是这部《华严经》。
《华严经》是一部积累型的佛典,并不是由一个人一次创作完成的,而是在原先一些单独流传的大乘经典的基础上不断汇集和完善而成,有三个主要译本分别行世,这就意味着,华严思想在《华严经》最后成型之前就已经广为流传了。
华严宗的创始人叫做法藏,祖上是康居人,侨居长安。《高僧传》记载法藏姓康,这是按习惯以国名为姓。法藏从小就是个很虔诚的佛教徒,十六岁那年,他在阿育王的舍利塔前炼指供养,可见他有非常惊人的毅力。
那么,什么叫“炼指供养”呢?先说说什么叫供养。诸位一定奇怪了,供养谁不知道,难道这也要解释吗?——恰恰是要解释的,因为现在很多人的供养行为只剩下一个烧香拜佛,却忘记了供养的本意。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在本篇的主题,即《华严经》的这句经文里,强调的就是供养。所谓供养,大略来说,本来是指以一些特定的物品礼佛、敬奉佛法与僧侣的行为,这些“特定的物品”共有六种,即“花、涂香、水、烧香、饭食、长明灯”。这六种物品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分别有所象征,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为“六度”,或称“六波罗蜜”。
“波罗蜜”是梵语音译,意思是“到彼岸”,也就是说,从此可以脱离六道轮回,是为解脱之境,这是传统修行者的最高追求。
从六度意义来看,六种供养不但各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而且从一到六的次序也是大有深意的。按《大乘庄严经论》的讲法,第一步的供养是布施,布施即是舍财,而一个人只有摆脱了贪念,舍得下钱财,这才可以进入第二步的持戒,然后,由持戒而进入忍辱,由忍辱而进入精进,由精进而进入禅定,最后由禅定而获得智慧。佛家讲的智慧和我们普通人的智慧并不一样,它是指一种超然的智慧,拥有了这种智慧就如同以阳光普照大地,通明澄澈,进入解脱境界,脱离六道轮回。这就是大乘法门里的“智慧解脱”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