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夜雨孤灯读《坛经》:荒漠沙国一股清泉

2009-05-06 12:4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佛只是用莲花的“清”与“空”去照见尘世的“实”与“有”;用对真谛的知觉,点醒沉沦的迷惘。此所谓事为俗谛,理为真谛。一切有情须由俗谛论得真谛。

佛只是用莲花的“清”与“空”去照见尘世的“实”与“有”;用对真谛的知觉,点醒沉沦的迷惘。此所谓事为俗谛,理为真谛。一切有情须由俗谛论得真谛。

读书生涯中,免不了有这样一些时候,枯坐灯下,意懒神滞,百无聊赖之中,听夜雨寒风在窗棂飘摇。每逢此刻,我总习惯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六祖坛经》,默诵静思片刻,原本不宁的心绪,一会儿便被眼前书中那一行厚朴坚定凝重庄严的文字充满,而且,往往还会有一种别样的情愫在这夜鱼孤灯中袅袅的洋溢出来。这时候,窗外的风雨似乎也幻化成一片天籁,仿佛自己正置身于一个清明澄澈的世界之中,眼前的“俗物”也仿佛放射出圣洁的灵光,如水般地飘溢在你的四周……所谓“境由心造”,大抵如此吧。

 

慧能大师

我不是任何形式上的信徒--不持戒,也没修禅,自然用不着苦心孤诣地去守持那些繁文缛节,但是,经常让思想去触碰一下“清规戒律”,倒能生出不少微妙的感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在这样的境况中,也能多少有点体会。久而久之,这样的触碰便生成了一种习惯的乐趣,自以为在享受着无拘无束的好处。拥有一片自以为是的自由和清净可以放纵你的思绪在每一页书上轻轻地往返流荡,恰似风行水上。那种风吹水上粼粼的景致和感觉,不是也很诱人麽?

也不尽然。信传自有信徒的得天独厚。信徒可以因信得救。不信,自然无从获救,也就只能堕身于欲念贪嗔的轮回折磨,无法超脱尘事之苦。信,当然也包括信经。佛的意旨在经中。经是凡界圣界的桥梁,信是神赐予你解经的钥匙。在每个信徒的眼中,经是宇宙中大真理,是生命赖以维系与照亮的支撑,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贯穿和流动,是超脱限界的灵魂,是深深扎根于大地的一棵精神之树。这就是因信而产生的力量,一种完全彻底地改变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力量。我寄身尘世,却向往这样的生命境界与精神力量。这样的境界和力量,对于一个尘世居士来说,可能吗?

首先想到的是一则几乎人所皆知的佛典。说的是禅宗五祖弘忍欲传衣钵,嘱众僧写佛偈,以明心境。先有高僧神秀者写道:“身是菩提树,心为明境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忽而,有一伙房名慧能者,不识字,听到寺里传念的神秀偈语,乃托人将自己的一段偈语也书于墙上,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为慧能偈主所动,倚之为可托付之人,召来慧能托付衣钵,慧能受之后,如一鹤飘然南行。这就是所谓的“作偈呈心,慧能得法。”

这个典故很早就听说了,只是一直悟不出其中的味道。后来慢慢的觉得神秀的偈语显得小心谨慎,处处有一种举轻若重的拘泥,讲求一种修养功夫,以此明心见性,重在佛性。而慧能的偈语空灵洒脱,透溢出一种举重若轻的自由超脱,强调的是空。所谓顿渐之分,多是神会牵强之辞,诚如胡適所言,实非慧能本意。《坛经》中云:“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葛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又曰:“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勤,悟人顿悟。识自本心,足见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却长刧轮廻。”此足以为证。唯余人属迷钝,却又向往利顿无境,无根无柢,却急于明心见性,如此南辕北辙,或者缘木求鱼,也只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了。

慧能有偈:“心迷《法华》转,心悟《法华》转。”身为读书人,久陷书海,既为读书所乐,亦为读书所困。总有一种沉重系压在心头,推之不动。《论语》中云“颤颤惊惊,如履薄冰”。每逢此时,便向往慧能的洒脱觉醒。菩提,明镜这些东西,原本不存在--心外无物,何必自设心牢,自寻烦恼呢?若说神秀为历史所困,走的是渐进修持以达解脱之路的话,慧能只是极潇洒地挥一挥手,眼前的历史烟云便消散殆尽。这种潇洒,不正是天地间最有魅力的潇洒吗?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