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弘一法师《晚晴集》注讲:百部佛经菁华录(三)

2009-05-16 11:5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好熊熊逸
让经义潜移默化我们的心灵,每天多一分慈心,少一分嗔念,终有一天我们将会斩断一切怨念,涤荡一切郁结,在世间亦如在佛国。我佛慈悲!愿与诸位一同精进!

让经义潜移默化我们的心灵,每天多一分慈心,少一分嗔念,终有一天我们将会斩断一切怨念,涤荡一切郁结,在世间亦如在佛国。我佛慈悲!愿与诸位一同精进!

【3. 我若多嗔及怨结者,十方现在诸佛世尊皆应见我,当作是念:云何此人欲求菩提而生嗔恚及以怨结?此愚痴人,以嗔恨故,于自诸苦不能解脱,何由能救一切众生?(《华严经·修慈分》)】

这句经文仍是出自《华严经》,但与前边“菩萨若能随顺众生”的《华严经》版本不同。这一部题为“修慈分”,顾名思义,重点是在一个“慈”字。

什么是慈呢?我们先不说什么“是”慈,看看上边这段经文中所述的什么“不是”慈:如果我的心中常有嗔怒、怨恨和郁结,十方诸佛看到之后就会这样来想:“这个人明明想要证得菩提,却为什么心理充满了那么多的嗔怒、怨恨和郁结呢?这真是一个愚痴之人啊,因为有了嗔怒,连自己的诸般苦恼都不能解脱,又怎么能够帮助一切众生呢?”

这一段看似简单易懂,但我们还是要把它放到《华严经·修慈品》的全文当中来作理解。经文的一开始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无量大菩萨众俱,弥勒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尔时东方有十亿梵天,皆住慈心,来诣佛所,顶礼佛足……”这是佛陀在王舍城鹫峰山中向一众菩萨与十亿梵天说法,弥勒菩萨心中有一事不解,故向佛陀请教。

弥勒菩萨问的是:菩萨为什么能够安乐无倦,速证佛法;为什么能够不受世间无数苦难的逼迫而成就圆满的境界?

佛陀首先对弥勒菩萨的问题作了一个认可:“你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对一切诸神及世间一切众生都有哀悯之心,所以我很高兴能够为你解说。”

诸位,这段问答就是《华严经·修慈品》的缘起,我们不可以为这只是一个引子而心生轻忽,要知道,这里所体现的正是大乘精义——何谓修行,不是说我要为自己如何如何,也不是说我要为亲朋好友如何如何,凡是怀抱这些目的而修行的就算历尽千劫万劫也不过是个凡夫俗子而已。修行的真谛就在于对一切众生的悲悯,而所谓一切众生,放到我们世间来讲就是一切人,无论是好人、坏人、亲人、敌人,只要他是一个人,我们就应该对他怀有无差别的悲悯之心。

我们一般人很难做到这点。我们对人总是有亲有疏,有喜欢的也有讨厌的,但是佛陀接下来告诉我们,无论对什么人,都应该抱有一颗慈心——“佛子,是修慈者”,这就是这一整部《华严经·修慈品》的核心精髓。

很多人一定会不理解,会问:“如果某个人就是让我讨厌,处处和我作对,我对他根本就起不了慈心,这可怎么办呢?”佛陀的回答是:

【若在如是众生之中见一众生于已有违,心缘于此,不生爱念,则应以智慧深自观察:我往世中定于此人作重业障,以是因故,还于今日,障我菩提。我若于此人不生欢喜,则于余一切众生之处皆亦不应而作饶益。何以故?以无始时来在生死中,无一众生非于过去曾害我者。若于此众生不生怜愍,于余一切当亦复然。我今普于一切众生皆行饶益。是故于此,决当慈念。复应思惟:嗔恚因缘能令众生堕于地狱。】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