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弘一法师《晚晴集》注讲:百部佛经菁华录(三)(2)

2009-05-16 11:53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好熊熊逸
佛说: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人,就应该运用智慧来作这样的自我反省:我一定是在前世当中对这个人作下过业障,所以才在今日受到这样的业报,并成为我

佛说: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人,就应该运用智慧来作这样的自我反省:我一定是在前世当中对这个人作下过业障,所以才在今日受到这样的业报,并成为我修行的障碍。我如果对这个人生不起欢喜之心,也就无法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众生,因为在千劫万劫的生死轮回之中,众生之中的每一个都曾经加害过我,所以,如果不对现在你厌恶的这个人生出悲悯之心,对其他众生也一样生不出悲悯之心。没有了悲悯之心,又如何能够修成正果?所以,修行者应当始终抱有慈念,还应该想到:嗔怒、怨恨的因缘能令众生堕入地狱。

千万劫的生死轮回当中,你我他,我们所有人,无不结下过各样的因缘,你曾对我不起,我曾对他不起,往往复复,轮回不已。所以,若要断却业障,跳出轮回,就该从当下作起,以慈念胜过嗔念,以无差别的心态对待一切人,无论亲疏远近。

如果嗔念去除不了,又当如何?佛陀说:

【若怀怨结,后必生在毒蛇之中。若我来世受斯报者,当令彼人深快其意。故应舍离所有嗔恚怨结之心。】

如果心怀嗔念,郁结不去,今后必会投生于毒蛇之中。如果你因为对某个人的嗔念而招致了这样的下场,岂不反倒令那个人大快其意了么。

正是在这个前提下,才有了本篇开头的那一段话。“这个人明明想要证得菩提,却为什么心理充满了那么多的嗔怒、怨恨和郁结呢?这真是一个愚痴之人啊,因为有了嗔怒,连自己的诸般苦恼都不能解脱,又怎么能够帮助一切众生呢?”

佛家言,贪、嗔、痴是为三毒,是修行的最大障碍。前一篇中讲施舍与供养,部分地是针对贪念,这里强调慈心与悲悯,是专门针对嗔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容易引发我们的嗔念,比如所遇不公,又如意见不合。前篇讲法藏大师离开了玄奘的译经道场,就是意见不合,但法藏可曾动过嗔念,可能与玄奘争执不休?

我们修行之人,论经说法,难免有意见不合之时,常见有人高高在上、好为人师,大言炎炎、妄论他人是非,全不知对事不对人和有理有据的道理。这样的人,即便是个凡夫,大家都会说他缺乏基本教养,何况是我们修行之人?

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切恶的根源,故而也称“三不善根”,《大乘义章》谓之“通摄三界一切烦恼”。也正因为它的根源性,所以才很难克服。前篇讲“六波罗蜜”之“忍辱”即对嗔念而发,但仅仅忍辱尚不治本,因为言谈和行为虽然可忍,但心中的嗔念并未因此而断绝。我们还要通过精进、禅定和智慧,彻底破除嗔念,能够真诚地以无差别的心态对待一切众生,而唯有助益众生、度化众生,自身才有可能证悟菩提。而这一切,需要我们有一颗恒常不变、波澜不惊的慈心。这,就是《华严经·修慈品》的真谛。

如果我们能够修习这颗慈心,就可以被佛陀冠以慈者的名号,凡修习慈心者即为慈者。佛说:

【佛子,一切菩萨,皆应如是修习慈心。汝以修慈,名为慈者。佛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得闻此修慈经者,则能销灭无始时来诸恶业障,离众病厄,为一切人之所爱敬。于其中间,或至临终,必得奉见十方诸佛,及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或得三昧,或得法忍,或得入于陀罗尼门。其心安隐,无有死畏,永离一切诸恶道苦,必生清净极乐佛国。佛子,譬如有人于三界中盛满七宝,日以三时奉施如来,尽于一劫。其人功德应知亦尔。何况有能修习之者。假使无量诸佛如来于一劫中说其功德,犹不能尽。】

佛说:若有善男信女能够潜心修持此经,就会消除千劫万劫以来的无数恶业,还会远离病厄,受到别人的爱戴和尊敬。修持此经者,心平意静,不会畏惧死亡,不会堕入恶道,必会生于清净极乐之佛国。如果有人于三界之中的无数珍宝供养如来,每日三次,供养至一劫方休,此人的功德之大我们可想而知,然而,如果有人修持此经,就算诸佛在一劫之中讲说他的功德也是讲说不完的。

这段经文是一种譬喻的说法,是佛典中很常见的,核心意思就是:内心的修持远胜于物质的供养,以慈心对待众生才能成就自身的无上功德。

这般修为虽然并不易得,但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每天持诵此经,与经文多作内心体认,让经义潜移默化我们的心灵,每天多一分慈心,少一分嗔念,终有一天我们将会斩断一切怨念,涤荡一切郁结,在世间亦如在佛国。我佛慈悲!愿与诸位一同精进!

(责任编辑:有缘)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