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是佛教最有名的经典之一。
“般若波罗密多”,意为通过智慧、明度,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心经》就是佛教主要教理“般若学”的提纲和要领。
《心经》要求通过智慧、明度,达到《大涅槃经》所说的“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这是佛教修炼的理想境界。
《心经》的字句简炼,含义明确,总共才二百六十个字,却阐明修炼心法的一般概论,它把宇宙世界都高度概括成两个字:“空”和 “无”,而两者又以“空”为根本的要求。
《心经》要求达到“照见五蕴皆空”,“诸法空相”。 “照见”是指顾及和清静观察, “五蕴”意为色蕴(津气)、受蕴(吐纳)、想蕴(意守)、行蕴(运转)、识蕴(元神)。 “五蕴”的狭义是现实人的代称,广义是指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总和。“五蕴”亦即“诸法”,这里的“诸法”,是指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 “空相”是指默然寂静的状态,是练功达到了大脑入静的地步,到达“色即是空”(物质和精神两忘),“五蕴皆空”(色、受、想、行、识都虚忘), “诸法空相”(各种事物和现象都虚忘)的状态,也就是使人似乎觉得“内不知有身心,外不知有世界”的超脱虚空状态。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能使大脑皮层的活动得到良性的抑制,从而自发调整人体阴阳的平衡,使人的生理机能得到一系列的改善和增强。这样,就能使人的心脑精灵聪明,胸腹空爽顺畅,四肢健达自如,达到祛病延年之目的。
《心经》的“无”是指“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就是说,练功达到了眼耳鼻舌身意 “五根”的影响都消除了,色声香味触“五境”的影响都淡忘了,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影响都抑制了,人似乎感到一切都“无所得”,空手来,空手去,这样就练成了精神的高级状态,清静纯净的“空无”境界。当然,“空”与“无”,并不是指宇宙世界一切都没有,宇宙实质是包罗万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只是人在练功入静之后,感觉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交融一体,空荡荡,乐融融,体验了宇宙的灵气确实客观存在,可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真实不虚的自性感悟!
“空”和 “无”两个概念,从本质上说,两者无异,“空”即“无”, “无”即“空”,都是要求达到一种“意念清净”的高级境界。它们之间的区别仅在于“空”,是静功的根本要求; “无”是练功过程中排除杂念,排除干扰入静的要领。所以,《心经》的“无”,是为了更好地达到“空”。由此可见,《心经》可以说是“空法”,即虚忘清净,是忘物、忘我、忘意的“空无”方法,这是静功的根本要求,也是动功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