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养,不是为了消灾祈福,而是为了精进佛法,努力提高个人的修养,以期得证大智慧,豁然无碍。如果我们布施财物、烧香礼佛,只是为了求取福田,这只会是缘木求鱼。如果不深切理解供养的意义,只是去走供养的形式,那更是徒劳无功而已。
我们再来看看法藏大师十六岁那年的“炼指供养”。所谓炼指,是把香束于手指之上焚烧,这是一种极端的供养形式,以肉体的苦楚来涤荡心灵。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可以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古代的修行者经常会有一些现在看来非常极端的行为,除炼指之外,还有断手断足之类的行为,因为这违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社会传统,历来屡为当局所禁。我在这里谈法藏的炼指,不是鼓励大家有样学样,而是要体会人家这种舍身供养的精神。修行的道路上千难万险,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是很难坚持下来的。以为施舍几个钱就可以获得佛祖的保佑,且不说这根本就违背佛法,这世上又哪有这等便宜的事情。
我们可以把炼指看作炼心,炼到如上一篇讲到的“如入火聚,得清凉门”的境界,才有望一窥佛道。
有毅力,有坚持,这才是六度中的第四度“精进”的意义,也是六种供养中“烧香”的象征意义。现在我们差不多每个人一进寺院就知道烧香,但仅仅是形式上的烧香不叫烧香,而要在烧香的同时细心体会烧香背后的象征意义——即六度当中的“精进”。我们烧香,不是向佛祖有所求,而是向自己有所求。
法藏的一生就是勇猛精进的一生。那是盛唐时期,正值玄奘西行求法归来,主持大规模的译经工作,高僧云集,法藏也参加了译经道场。两位高僧因缘际会,这对弘扬佛法来说正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出人意料的是,法藏却中途退席,绝尘而去。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法藏和玄奘在佛法要义上产生了不同的看法,玄奘虽是译经工作的主持者,但法藏坚持自己对佛法的理解,不肯向权威低头。这一分别,法藏后来才自立门户,奉《华严经》为圭臬,开创华严一派,盛极一时,与玄奘的唯识宗分庭抗礼,并与天台、禅宗共同成为唐代声势最盛的四大宗派。禅宗号称“教外别传”,华严、唯识、天台则被称为“教下三家”。
法藏从炼指供养到开宗立派,走的正是勇猛精进一路。我们现代人很难理解法藏对佛法的这种执着精神了,推其原因,在禅宗大行天下之后,人们往往曲解禅宗“不立文字”的说法,轻视佛典,思而不学。殊不知若不把佛典领悟通透,你怎么知道你究竟是在修佛还是修魔?
法藏当初炼指烧香作为供养,为的正是烧香这个供养形式之后的精进之意,他的一生也始终在走着精进之路。我们当从法藏的身上领悟供养的内涵,然后再来理解《华严经》里这几句关于供养的文字。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什么是随顺?简单来说,随顺就是顺应。经文的意思是说,若能顺应众生,就等于顺应诸佛、供养诸佛;若能尊重众生、侍奉众生,就等于尊重如来、侍奉如来;若能使众生欢喜,就会让诸佛欢喜。
这段经文看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供养佛菩萨人人都能理解,可为什么顺应众生、尊重众生、侍奉众生就等于供养诸佛呢?这就得说到《华严经》的一个基本思想,即佛与众生本来不二。我们来看看《华严经》自己的解释: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而生菩提心,因生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花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这是说,佛祖当初未成佛时,正是因为悲悯众生才起了大悲心,因为起了这种大悲心,这才生起了菩提心,又因为有了菩提心,这才证悟成佛。这就好比旷野沙漠之中有一棵大树,如果树根得到水的滋养,大树就会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佛法世界也是一样,一切众生就是树根,诸佛菩萨就是树上的花花果果,只有以大悲水浇灌树根(众生),才能长出花花果果(诸佛菩萨)。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诸菩萨只有以大悲水饶益众生,才能证悟得道,如果没有众生,菩萨终究无法修成正果。
这正是大乘佛教的精髓之处,出世而入世,以入世而修出世,以悲悯之心度化众生,这才会修成正果,这才是真正的对佛祖的供养。
这一段,讲的是供养的真义。所谓供养,是饶益众生,而不是向佛行贿,是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用金泥刷满佛像。诸位,切不可让那些名寺大庙高高的台阶软化了我们的膝盖,也不可让那些高高在上的佛像金身压弯了我们的脊梁,我们还要精进地修行,塌实地行路,勇敢地背起一个个的别人的担子。
(责任编辑: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