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可以说是《史记》里文学价值最高的本纪了,当然也是中国纪传体史书里文学价值最高的帝纪了。
二十五史里的纪其实大多数只是一条线,把那一朝那一代的重要的人与事给串起来,如某年某月某某(后面没有日的,古代用的是干支记日),某某人升官啦,某某人贬官啦,某某倒霉蛋谋反伏诛啦;哪里的“民贼”又陷了什么州县啦,哪里打了什么大胜仗啦,某某国又献什么方物啦;某某地有重大的天灾啦,某某地出现什么祥瑞啦等等。碰上一些好大喜功、爱发神经的,中间给你来个什么“大赦改元”,看史书的人看着看着就晕掉不知现在是在哪一年了。最后部分当然总归是崩、弑,不济一点就是逊位(或禅)然后再薨――人总之都有一死。所以这个纪呀大多就是一个流水帐,除了那些即位前经历比较坎坷的还有点看头。至于那些即位后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们的作为很多都是散落在后面的传里的。
纪在二十五史里只是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大家如果第一次看这种纪传体的史书对纪的部分大多可以一瞥而过,但《项羽本纪》例外。史迁在《秦始皇本纪》与《高祖本纪》之间插入这么一篇《项羽本纪》在二十五史里是极其出类的一种行为,加之项羽这位英雄人物的极大魅力(这家伙如果没什么魅力,司马迁估计会被大家批死),使《史记·项羽本纪》在二十五史里显得格外的夺目。
所以这《项羽本纪》不但要认真读,而且要细细读,读《史记》如果不好好读读《项羽本纪》实在是一大缺失,司马迁的文笔加项羽的英雄魅力千万不可错过。
项羽跟随其季父项梁起事之前,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彼可取而代也”这句话话了,这“彼可取而代也”在网上也被评为中国人的古今十大豪言壮语之一。项羽说这么一句话当然也不是随口说说的。他们项氏本世世为楚将,是贵族出身,加之又是项燕之后,跟秦可以说是苦大仇深,他们项家在楚亡之后背地里是一直在作着反秦复楚的准备的,在秦末反秦的各路诸侯中,他们这一支是准备最为充分的,成就也当然是最大的。所以项羽不象刘邦那样“嗟乎”,因为“彼可取”一直是项羽他们的目标或是追求,项羽与项梁的差别只是在“取”之后的“代”上。
项羽作为贵族子弟在年少时就显示出与众不同之处,“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是古今很多成大气者的一个特征(想想道人我其实也是很具有这种特征的,但现在也没成什么大气,看来只具备这么一个特征还不够)。从史迁之寥寥数笔可以看出项羽绝不是那种只会逞匹夫之勇的人,以兵家在中国之发达,以匹夫之勇根本无法取得秦末汉初的那一场场的胜利。我基本上无法把这样的人与一个“力能扛鼎”的人联系起来,可以想见项羽在军事上绝对是一个奇才,他在秦末汉初的战争中的确也是所向披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