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禅林宝训]里看到。有一位老和尚折磨他的学生,就是完全不讲理的,一见面就骂,就呵斥。有一次洗脚,洗脚水就泼在学生的身上,学生还是不走,还是要赖在这个地方。以后他实在生气了,赶走,迁单,不让他住在这里。学生没法子,不能住了,于是他住在远远的走廊下。老和尚讲经说法时,他在窗户外一心谛听,不让老和尚看到。过一年了,老和尚要传法,要退休,推选一位新的住持来继承他,大家不晓得老和尚要选什么人?老和尚要大家把在外面听经的那个人找过来,传法给他,把住持的位让给他。大家才晓得,这么多年老和尚是为了要锻炼他。如果我们遇到小小不如意,就想掉头而去,不愿接受磨炼也就决定不会有成就。即使其他方面再优秀,也不能成就。世出世法成败关键就是忍辱。他能忍,他就有定;他有定,他就有真智慧,不会被外境所动摇。
有时候,我们看某人很优秀,在这儿住了没多久他走了。常住的人笑笑无所谓。受不了折磨,不能成就。不能成就的人在常住多一个、少一个,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有些眼光短浅的人认为某人是个人才,走了可惜,这是看得近。往深远处一看,不是如此。真正是人才,他有定功,有智慧。唯有定、慧才能续佛慧命,才能住持佛法;没有定绝对没有慧,定的前方便是[忍辱波罗密]。先有忍而后才有定。没有忍那里来的定?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知道这是个真正道场,是有道学可以学的,打都打不走。他没有学到手,怎么肯走?什么样的侮辱都甘心承受。为什么?必须学到手之后才肯走,没有学到手是决定不肯走的。这是真正求学的人!假使小小的一点不如意,他就掉头就走,不能忍辱,没有用处的,不必去留他。
这一段的文字非常的重要。息谤息争的妙法,就是根本不把它放在心里,再怎样的诽谤也就消失了。所以诽谤来,不可以争,不可以辩,愈辩就像此地讲的[春蚕作茧,自取缠绵]。用不著辩的!冤枉了,冤枉也用不著辩。
所以说[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害是太大太大。如果做事,上司对于一个易怒之人不会重用的,也不会提拔的。所以一个长官考核部属,往往在生活中,从他待人、接物之处观察。这个人值不值得栽培?这个人有没有前途?他看到心里有数。易怒之人没有什么大前途,不值得栽培的,因为怒会害事。
(责任编辑:圣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