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荀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三)(3)

2009-06-30 11:4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鲍鹏山
思格斯说:“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马思选集)第四卷,第23

思格斯说:“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马思选集)第四卷,第233页)十八世纪前后,当人们以科学的态度来探讨历史时,发现了一个似乎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实:被中世纪贬斥了千余年的人性、人欲,竟然是历史的最有力推动者!历史的原动力,往往竟是一直以来被人们当作“恶”的东西!霍尔巴赫认为:“利益或对于幸福的欲求,就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唯一动力。”可见.灭人欲,往住也就是摧毁历史前进的动力。况且,人类追求自身欲望的满足,追求自身的福祉,这不又是最大的善么?在先秦诸子中。老子对人性是怀疑的,没有信心的,但从理论上如此周密地对人性作有罪的判决,荀子还是第一个,而他的学生韩非,就拿着这纸判决对人性实行拘办刑罚了。荀子是法官,韩非子就是狱吏。我们看这法官的判辞:

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好利的趋向。如果顺遂这一点,就会导致争夺,辞让就消失了;一生来就有憎恶的趋向,顺遂这些,就会滋生残暴,忠信就消失了;生来就有耳目的欲望,耳好声而目好色,顺遂这些,就会产生淫乱,礼义文明天理度就消失了。可见,听从人的本性,顺遂人的性情,就一定会产生争夺,最终会落到违犯身份悖乱天理的境地而归于暴乱!

[原文: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性恶》]

如此一个意气用事武断不讲理的法官!他用推理法断案!而他的推理,又是何等偏颇不公.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他为何不能发现人的好利恶疾等本性.也是入类不断进化社会不断发展的动力呢?细揣他的意思,倒好像是利不好而疾好,幸福不好而痛苦好.满足不好而贫乏好..一个哲学家如果偏执狂一般地去干所谓提高人类道德水平之类的“崇高的事业”,面对人类的疾苦不关心,对人类的福祉不关心,还算什么思想家?我们又凭什么相信他们,为什么需要他们!

我们看看荀派的《礼记王制》:

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就干脆走到人类幸描的对立面去了。

荀子的这种反人性思想.后来在朱明理学那里达到了顶峰。比如南宋陆象山就说:“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己,非有为也。”《陆九渊集·年谱》)这种学者,还不如一个空心泥菩萨!

一个思想者如果借口纯洁人的心灵,而不惜牺牲人的肉体欲俄望,其结果,都会走到这一步的。而那种所谓学做人而不学做事的学问,不也同样一文不值!

理学家们一方面反对苟子的“性恶论”,这是为了使道德玫治有一个“性善论”的基础。另一方面,却又把人性看得极丑恶,必欲戕贼之而后快。他们为了弥补自己理论上的自相矛盾,又分出什么性与情。认为性善而情恶,一切人欲都是性骚动后所成之情的后果。我们从理学家们的理论中,可以见出荀子反人性的严重后果。

(责任编辑:诚明)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