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荀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七)

2009-07-04 15:3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鲍鹏山
我是“小人”,我“不能测”知荀子的高论。这不是我的无知,而是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我对这种分配方法,当然是不能安!

孔子的时代是怀旧的时代。所以孔子倡导的是旧式周王贵族的内在修养:仁。孟子的时代是批判的时代,他要用古老的道德标尺来衡量当代政治与道德的“宜与不宜”——也就是“义与不义”,所以他倡寻的是“义”。“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仁者,人之安宅也,义者,人之正路也。”总而言之,孔孟都是向后看的。而荀子,则是儒家人物中第一个乖巧地向前看的人——不然他不会去秦国。所以他倡导的是礼——一个新时代的秩序、规范,同时也是社会整合的手段。

礼,是黄河流域贫乏的农业社会的特殊政治现象。农业社会的特点是积累慢而损耗快。汉初四代(不计高后)的积累也不敷汉武帝一代的损耗。唐初近百年(以玄宗即位计)的积累也经不起一个“安史之乱”的折腾。开源既难,节流便尤显重要;且要在人群中保证一小部分人过得好,大多数人又能心安理得地承认这种现实,从而实现政治与社会的稳定,“礼”便是最便捷的手段,所以,它首先是一个政治现象,然后才是文化现象。在“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讲的“礼”,是对一种古老政治秩序的回忆与怀念,是对一种古老文化景象的回忆与怀念。是保存与发扬古老道德传统的努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那是一种怀旧,是一种无奈,是一种没落的感伤,面对着冲却“礼”的大堤的人性的洪流,他手足无措。只是在那里空洞地喊着,倡议着:“克己!复札!”可是没有人克己复礼,却处处都是僭越与颠倒。孟子讲礼,是从辞让之心谈礼,他天真热情,对人类抱着善良的信心,他认为礼产生于人本性中的善,是一种先验的存在。它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是自然的产物,然后才表现为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礼”就是从这天生而就的“辞让之心’中产生的。显然,孟子心中有一“君子国”的理想在。到荀子就不一样了,这位认定“人性本恶”的思想家,从“争夺之心”来谈礼,你看他如何解释礼的产生:

礼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呢?回答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欲望如果没争夺;争夺就会混乱,混乱就会导致穷困。先王憎恶这种混乱,所以就制定了礼义来分别它,籍以保养人的欲望。供应人的求取,使人们的欲望不被物质所穷窘,使物质不被欲望所压倒;这两者同步增长,这便是礼义兴起的原因。满足、就不能不求取,求取如果没有分寸和界限,就不能不争夺.争夺就会混乱.混乱就会导致穷困。先王憎恶这种混乱.所以就制定了礼义来分别它,籍以保养人的欲望,供应人的求取,使人们的欲望不被物质所穷窘,使物质不被欲望所压倒;这两者同步增长,这便是礼义兴起的原因。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