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很多著名的思想家都有一套关于成才的理论。相比较而言,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的成才论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他的观点集中在《劝学》篇,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必须要学习各种知识。此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学习知识、待人接物、与人处世的方法。
一 “学不可以已”
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大概是从孟子和荀子的争论开始的。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化性起伪”,才能变得善良。因而,学习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对人性“恶”的“改造”是否成功。在荀子的学问中,劝导人们学习就成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劝学》一开篇就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但是,学习为何不能停止呢?因为学习可以使人改变自身,超越自己。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显然是一个比喻。意即经过学习而成就的才华,远远超越了他的本性(本性是“恶”的)。有意思的是,其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来还成为人们激励或者赞誉后生努力进取超越老师的法言。
荀子认为在纷纭复杂的社会中,人一旦受到外界不良习气的干扰,走向邪恶,就不容易变好了。正如一根木料,受到熏烤变得弯曲,要想再将它扳直就十分困难。但是,如果用一条墨线在这块弯曲了的木料上弹划校正,就可以使其中的一部分变直。学习正如这条墨线不但可以使人增强免疫力,免受外界不良习气的干扰,还能使人保持新鲜活力。因而,一个本性贪欲的人,在面对充满诱惑的复杂社会时,仍想保持见识高明、行为无过,就更需要雕琢,需要学习了。这就像刀剑,要想锋利无比,就必须经过能工巧匠们艰辛的打磨。所以,如果要想使自己远离邪恶,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就要一辈子不断地处在学习当中。当然,荀子这里的“学”是在广泛意义上说的。
二 “思索以通之”
(一) “善假于物”
荀子的学习,是非常现实化的,绝不像有些思想家说的那么抽象。在《劝学》篇中,有这么一句话值得人们深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即说优秀的人、成功的人(君子),生性(或者刚出生的时候)与一般人是没有区别的,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人中之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善于利用外在之力,帮助自己走向成功。在荀子看来,一个人不能天天呆在书斋里独自学习、思考,而应该学会借助现实中的具体事物来领悟道理。事实上,“善假于物”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登高比踮起脚跟远望看得多、看得远,都是因为我们借助了一个高的平台。在有风的地方说话能让远方的人听见,并不是我们嗓门的功劳,而是因为风的缘故。同样,那些骑着马日行千里、坐着船渡过江河的人,都是靠着马、船这些外在东西才能达到目的。相对于宇宙而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相对于群体来说,单个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宇宙广大无边,现实纷纭复杂,人如何使自己走向成功,就成为每个人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荀子在这里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很实际的道路,即走出书斋,面向现实社会,才是通向成功的聪明选择。不仅如此,想要成功还必须学会利用“物”。当然,荀子“善假于物”的成功论,并没有鼓励人们走捷径开后门,自己不努力而妄图完全依靠外力一步登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