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荀子的成才论——《劝学》篇解读(3)

2009-05-08 10:3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陈中浙
(五) “为善不积矣,安有不闻乎” 成为优秀人物的所有基本条件都说完了吗?不,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需要说明,那就是心态。心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

(五) “为善不积矣,安有不闻乎”

成为优秀人物的所有基本条件都说完了吗?不,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需要说明,那就是心态。心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荀子认为一个人应当具备只要有真水平,就不怕不出名的心态。他说:“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一个真正善于弹琴鼓瑟的人,所弹奏的声音可以让水底的鱼都浮出水面来听,使拉着车的六匹马也抬起头来咧着嘴听。所以,真正优秀的人,即使再不显眼,别人也会发现你。对于这个问题,《论语·里仁》篇里有一段孔子的言论很有意思:“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也就是说,不要愁得不到职位,应该愁自己拿什么来立在这个位置上。也不要愁没人知道你,应该追求自己有什么东西可为人知道。具有这种心态,一个人就会脚踏实地,从我做起,即使失败了,也不会生埋怨之心。

三  “诵数以贯之”

(一) “为己之学”

有了上面这些条件,应该说基本上已经具备了一个优秀人物应该具备的素质。那么,人们具体要学的是什么,应该怎么学呢?荀子说得很明确,那就是学习《诗经》、《尚书》和《仪礼》等儒家经典。在他看来,存在于天地间的政治、艺术、道德等等道理都已包括在这些经典之中。但是,同样是学习经典,也有高低之别。学得好,就会言行一致,把学到的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落实下来,真正与己打成一片,做到“学为己用”。学得不好,就是学一套,做一套,言行分离,学习只是做秀,为了给别人看。难怪荀子说,学得好的人,是用学习来完善自己的身心,而学得不好的人,则把学习当成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好别人,冀此得到好评。

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很自然地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学得不好的人,知道一点东西,就会忙不迭地告诉别人,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所谓“不问而告谓之敖,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即是说,别人没问你什么,你却告诉了,叫做急躁;别人只问你一件事,你却告诉人家两件事,这叫做唠叨。现实生活中,这种急躁、唠叨的人比比皆是。而优秀人物是怎么对待这个问题的呢?荀子说“君子如响矣”,“响”就是回声的意思,也就是说优秀人物对待别人与自己的关系,就像回声一样忠于实际,别人问什么就答什么,不问就不说。在这里,荀子实际上为人们指出了一条与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孔子、老子和庄子也都很注重这种“物来顺应”的原则,并把它作为成圣、得道的重要标准。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必要要求每个人都做圣人,但是这种待人接物的原则,对于一个想成为优秀人物的人来说,既是高标准,也是低要求。

(二)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独自一个人学习经典是最佳的途径吗?非也。这是因为《仪礼》、《乐经》虽然记载有关道德和艺术的一些法度,但并未作详细的解说。同样,《诗经》、《尚书》虽然记载有关社会和政治的情况,但那都是远古的事情了,与我们现在并不切近。此外,《春秋》虽然是微言大义,但是文简辞约,读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荀子为我们指出了一个最切实际的方法,即“学莫便乎近其人”。就是说,最好能有一个好老师来引导学经典。中国人做学问是强调言行一致的,一个人是否真正学通了、学到家了,从他的为人处世上可以看出来。所以,跟从一位高明的老师,观察他的生活态度、做事方式,就可以知道这位老师的学问是怎么做的,他是怎样解读经典的。而我们在跟从老师学习经典的过程中,就可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把经典读活了,对世务也有所把握。

然而,“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虽然心悦诚服地跟从良师益友是最佳的学习方法,但是,荀子认为“隆礼”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学习方法。在他看来,“隆礼”是追溯先王之道德,寻求仁义之根本,使普通人跻身圣贤的一个重要途径。他举例说,注重“隆礼”,就像以五指提起皮毛衣服的领子抖动一下,那数不清的裘毛就全理顺了一样。当然,这些礼仪虽然源于《尚书》、《诗经》等经典,却是已经过良师的现实对证转化了的礼仪规范。所以说,经典上的礼仪规范是死的,而经过良师转化了的礼仪规范却活的,是当世的。因此,如果一个人既没有良师,也不去学习这些活的礼仪规范,而只是学些杂乱的知识,那么即使读了一辈子的《尚书》、《诗经》,甚至把这些经典都背了下来,到头来也不过是个学识浅陋的书生罢了。用荀子的话说,就是一个“陋儒”、“散儒”。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